语言个性化认知的理论探索
[Abstract]:After getting rid of the shackles of behaviorism theory, cognitive linguistics has turned to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he main body of cognitive mental activities,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Taking the combination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a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a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cognition as the second tur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As a result, the biological, social and subjective activity of the cognitive is included in its research field. As a cognitive subject, "human" shows distinct individualized characteristics because of its own mental experience, cultural background, thought, motivation, interest and flexi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linguistic individualized cognition and to buil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language individualized cogni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1]第356号)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新民;孙冬慧;;关于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1期
3 关海鸥;徐可心;;模因论与互文性:文学翻译研究新视野[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宋洪英;;由联想试验看语言定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李畅;;先例文本与翻译——兼论普希金的抒情诗“странник”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王光玲,宋廷山;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教学浅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8 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刘惠琴;;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构建外语自主学习的环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陈玮;;非英语专业学生不同任务下阅读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朱莉;英语专业教学中写作与阅读的互动模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詹蓓;;英汉互译中语义差异的致因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李昌标;;自主学习学分课程学习环境与策略选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韦晓萍;;关联理论与隐喻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王颖萍;;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策略设计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刘珍;;隐喻认知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任莉;;近五年国内外语自主学习实证研究成果评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瑞青;;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搭配问题[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李华;任丽丽;;浅谈高级英语课程的自主学习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史茜;;英语重叠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4 贺君婷;李海英;;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语言学习策略影响的探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王安民;王健;;从原型理论看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中词目义项的编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世文;蒋亚瑜;;现代电化教育技术下的旅游英语教学模式[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胡敏;;词义模糊与教学(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沁;思维风格、听力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安琦;教师自主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华维芬;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任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马红妹;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上下文语境的表示与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7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姝婕;内/外向性格与语言学习策略使用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宋婷婷;元认知策略在山东科技大学英语口语学习中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徐丽;智力参与与言外之意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媛;高中生英语口语焦虑、学习策略与口语成绩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苏杭;汉语对英语动名词搭配的负迁移以及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孙博;高职学生英语课外自主学习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杨;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艳斌;关于高中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2 关海鸥;;汉语模糊修辞英译限度的美学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管窥[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4 张际平;教育技术应用发展的热点和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5 钟志贤;我们离建构主义有多远[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6 周启加;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对听力的影响──英语听力学习策略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文秋芳,,王海啸;大学生英语学习观念与策略的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8 徐盛桓;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文秋芳;管理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4期
10 陈桦,张益芳;中国儿童英语词汇记忆策略探究[J];外语学刊;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野;;语篇理解的体验观:认知心理学的新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袁野;李丹;;语言理解的体验性及行动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陈前瑞;;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述要[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1期
4 石毓智;;语言能力合成说的认知心理学证据[J];语言研究;2007年03期
5 刘振聪;;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学科:认知心理学观察[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1期
6 白解红;石毓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语义和语法的关系[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5年03期
7 白解红;石毓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语义和语法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8 殷凤娟;;论认知语言学对语义模糊的解释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孙茂华;;认知心理学与模因论对语言输出的影响[J];世纪桥;2008年18期
10 梁改萍;;论隐喻在英语经济类报刊文章中的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4 袁野;;语篇理解及连贯的体验观——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新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缑瑞隆;;方位词“上”“下”的语义认知基础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3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4 顾雪林;从认知心理学看“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6 武建峰 魏屹东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认知生态学:认知科学研究的新进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吕斐宜;认知心理学视野下的个体行为[N];光明日报;2007年
8 朱滢;探究心理学长河的源头[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中科院心理所 傅小兰;从心理学解读人机交互[N];计算机世界;2006年
10 王寅珊;在本子上随意涂画或有助集中注意力[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夏军;《说文》会意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8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娟;认知语言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6年
2 逯红梅;篇章理解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翁碧琼;诗歌情感的体验化[D];厦门大学;2009年
4 李卓;网页设计中的认知心理学与艺术设计理念[D];吉林大学;2005年
5 崔晓莉;词汇教学中记忆效果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6 龙娟娟;信息图形设计中的情感因素[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7 杨春慧;口译中的信息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游蓉;意识引导的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刘海燕;中英数字口译[D];厦门大学;2009年
10 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771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77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