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横山话的话题标记“是”
[Abstract]:Yis is a widely used and prominent topic mark in Hengshan dialect of Northern Shaanxi. It is generally used in declarative sentences in conversational communication, which appears after different types of topics. Its main function is to emphasize the presupposition and contrast of the topic. On the one hand, "yes" sets the known or easily inferred information objects in the conversation / context as the topic, making the current speech immediately abov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ject is highlighted in the background and contrasted with other objects, so that the topic sentence and the subsequent clause form a turning point or opposition in meaning, or imply a negative and exclusive meaning. From the comparison of dialects, the "is" of Hengshan dialect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ical marker of contrastive topic.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义类型学视野中的判断句研究”(项目编号:09CYY0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社科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资助
【分类号】:H1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愿望类虚拟语气的表达手段[J];语文研究;2005年02期
2 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林素娥;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王立;汉语方位词身份的确认与N+L结构的收词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6 徐晶凝;语气助词“吧”的情态解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张颖;对复谓结构中“引陪式”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张云秋,柴兴东;汉语主动式的表达形式及强化等级[J];北方论丛;2002年04期
9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10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肖霞;;对连续话语中一些结构轻音音节的声学特性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5 林建平;;轻重与“方言语调”[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靳光瑾;;计算机理解汉语需要语法理论支撑[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7 毛世桢;曾玉萍;沈倍蕾;;普通话语调研究综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杰;;谚语中的数词对举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郭中;;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基本语序问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8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陈烁;《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研究——从《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看《儿女英雄传》中状态词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雪莲;《水浒全传》的数量表达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6 Zheng Yanmei;[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1年
7 洪琳;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柳京春;汉语表达过程中的复用现象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9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10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2 邢福义;从海南黄流话的“一、二、三”看现代汉语数词系统[J];方言;1995年03期
3 张光宇;东南方言关系综论[J];方言;1999年01期
4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年04期
5 张振兴;现代汉语方言语序问题的考察[J];方言;2003年02期
6 吴福祥;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7 张延成;梅祖麟教授语法史论文点评[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8 彭兰玉;从“在、到、哒”说起[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游汝杰;;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J];民族语文;1982年02期
10 王寅;标记象似性[J];外语学刊;199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文泽;;“处所词+是+名词”功能特性及其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启示[J];语言科学;2011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喻禾;;论比喻句中的焦点标记词“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龙海平;已然义“是……的”类句式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玄s,
本文编号:23807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8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