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敏瑶语汉借词主体层次年代考
[Abstract]:This paper, on behalf of Yuling dialect, discusses the main level of Chinese loan words in Zao Min Yao language, and finds out that the borrowing time should be the period before Zhu ao's reverse cut and Shao Yong's Jingshi period, that is, after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and before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ts source of borrowing is a certain authoritative dialect of Chinese in Hunan at that time.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H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冯蒸;北宋邵雍方言次浊上声归清类现象试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新第;20世纪《中原音韵》音系研究进程与方法回顾[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杨月蓉;从“着”与“教”的注音谈辞书注音原则[J];辞书研究;2004年03期
3 谭伦华;关于汉语北方话“平分阴阳”的年代[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3期
4 李蓝;读《儋州村话》[J];方言;2001年01期
5 乔全生;晋语与官话非同步发展(二)[J];方言;2003年03期
6 邹德文;汪银峰;;论《黄钟通韵》的潜在音系特征[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平山久雄;敦煌《毛诗音》残卷反切的结构特点[J];古汉语研究;1990年03期
8 黎新第;“广‘入似二声论’”献疑──与鲁国尧、李无未两位先生商榷[J];古汉语研究;1999年04期
9 黄笑山;《切韵》元音分韵的假设和音位化构拟[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10 丁治民;金末道士侯善渊诗词用韵与晋南方言[J];古汉语研究;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进安;;《韵学集成》与《古今韵会举要》的关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伯君;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语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周赛红;湘方言音韵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进安;《韵学集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敖特根;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蒙古文文献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龙安隆;福建邵将区方言语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孟万春;商洛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秀梅;《皇极声音文字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曾思平;清代以来岭南地区瑶族习惯法初探[D];暨南大学;2002年
3 马俊;元明汉语入声与元明韵书入声的关系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崔广利;元明韵书入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谢荣娥;明清竟陵代表诗文用韵与现代天门方音[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董冰华;《中原雅音》新考[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超;元浙江曲家散曲、杂剧用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耿军;《合并字学篇韵便览》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杨美满;厦门(同安)、沅陵(乡话)、温州、双峰(荷叶)四种方言的语音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马德强;重韵的性质、类别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反映[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蒸;《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零声母——兼论中古影、云、以母的音值[J];汉字文化;1991年01期
2 冯蒸;《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非敷奉三母合流──兼论《音图》微母的演化[J];云梦学刊;199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滔;略谈壮语的汉借词[J];龙岩师专学报;1985年01期
2 ;英语中的汉借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3 李锦芳;壮语汉借词的词义和语法意义变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韦达;壮语汉借词及其文化心理透视[J];广西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5 覃凤余;;“马蹄”源流献疑[J];方言;2006年03期
6 曾晓渝;;论“壮汉语”的性质及其形成机制[J];语言研究;2009年04期
7 李锦芳;茶洞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1年01期
8 岳静;;黄金镇仫佬语中古精章组汉借词的读音[J];民族语文;2006年01期
9 覃晓航;;壮语量词来源的主渠道[J];语言研究;2008年01期
10 张建民;;夏河藏语中的汉借词与汉语西北方音[J];中国藏学;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覃小航;壮侗语族“史籍、口语词”语源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孙小花;山西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宏;贵州松桃大兴镇苗语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龙国贻;藻敏瑶语语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霞;仡佬语汉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桑洛;安多藏语尖扎话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王怀榕;三冲仡佬语句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朱武;壮、泰语新词新语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5 吴秋兰;露圩壮语汉借词声母的历史层次[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81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8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