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的语法化和主观化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other functions, such as complement, motif, discourse marker, cohesive text and so on, have complicated relations. Through investigation, we think that the "good 2" which acts as complement comes from "good 1" which acts as predicate, and then develops into "good 4" which is used as a discourse marker. The formation of "good 4" is also affected by "good 1" and "good 5". Both "good 3" and "good 5" have evolved from "good 1". "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good" and the evolution of subjective meaning of "good" complement each other, so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good" is also a process of subjectivization.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2 彭伶楠;;“好了”的词化、分化和虚化[J];语言科学;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莉;试析副词“却”[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2 徐通锵;思维方式与语法研究的方法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王晓丹;从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透视语言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蔡晓斌;;非范畴化过程中词义的主观化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高霞;英语国家学生副词“就”的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高霞;英语国家学生学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郑剑平;试论西昌方言的“X打X(/Y)+(L)”格式[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郑晓雷;与“异态”有关的汉语副词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2期
9 罗昕如;新化方言的“下”与“哒”[J];方言;2000年02期
10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史金生;;动量副词的类别及其选择性[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宛新政;;“ V就V在P”格式的语义结构和语用功能[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3 古川裕;;关于“要”类词的认知解释 ——论“要”字由动词到连词的语法化途径[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4 阵晓桦;;“在、正、正在”“呢”的语义特征、 句法功能及其教学次序[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5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孙雁雁;;以关联为主的答句衔接语模式及特点[A];中国计算技术与语言问题研究——第七届中文信息处理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小燕;广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对句子表述性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2年
2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丁加勇;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杨艳;现代汉语“是”字结构与语用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峰;先秦常用语气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3 吕禾;现代汉语词语褒贬义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范春煜;论言语行为中言语主体对言语形式的制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晓亮;系统功能语法维度下俄语语篇的功能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功平;副词“倒”与“却”的对比语义、语气及相关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钱益军;儿童语言中的语气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8 孙利萍;可能补语在北方官话里的不对称考察[D];河南大学;2003年
9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敏;试论二价动词构成的双宾句[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J];古汉语研究;1991年03期
2 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3 李晋霞;“好”的语法化与主观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1期
4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5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彭伶楠;;“好了”的词化、分化和虚化[J];语言科学;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叶林;;邵东方言“担”的语法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付文萍;;“一直”的语法化与词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3 夏宇;谢婕妤;;从“~门”浅析语义虚化和语法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孙福婷;;“找”字的语法化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5 朱和艳;黄婉梅;;人称代词“人家”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动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6 韩启振;;“说不准”的语法化[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7 杨怡;;试论“真”的语法化历程[J];文学教育(中);2011年08期
8 金颖;;语气副词“不免”的语法化历程[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安丰存;安丰科;;汉语量词“匹”词源及语法化分析[J];东疆学刊;2011年03期
10 袁源;;连词“然”的语法化历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6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邵志洪;;汉英受事论元语法化对比研究——从汉语话题性结构的英译转换谈起[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4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武文杰;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5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8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吉军;“X不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97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97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