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

发布时间:2019-01-02 20:18
【摘要】:从修辞研究的角度看,转喻研究一直限于隐喻之中;在认知研究领域内,转喻研究也长期处于弱势地位。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学者发现转喻的作用愈发重要,转喻甚至比隐喻的地位更为基础,因此有必要深入考察两者的区别与关联。本文从认知的视角,系统地阐释隐喻和转喻在认知结构、映现基础、认知功能、认知机制、认知理据、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区别性和关联性,进一步揭示两者的认知本质。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metonymy has been confined to metaphor, and metonymy has been in a weak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resear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cholars find that metonym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nd metonymy is even more fundamental than metapho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onymy and metony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distinction and relevance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gnitive structure, mapping basis, cognitive function, cognitive mechanism, cognitive motivation, mode of thinking and so on, and further reveals the cognitive essence of both.
【作者单位】: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概念隐喻理论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项目编号:11YYD02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年05期

2 朱建新;;从理据性阐释看“词义聚合”研究范式的转向[J];外语学刊;2010年06期

3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宗洁;;论转喻性思维在京剧艺术语言中的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苏丽丽;;从突显观分析隐喻的认知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马克冬;;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转喻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5 郭现莹;王欣;;汉语“手”的认知思维探究——从转喻到隐喻的过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蕊;崔中良;;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看《红楼梦》的转喻翻译[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7 叶龙娣;;汉语“头”与英语“head”的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8 谭瑾;彭建武;;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9 舒红凌;;李清照词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彭小南;覃修桂;;《石头记》回目中的转喻和隐喻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曾令香;元代农书农业词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7 刘辰诞;结构和边界:语言表达式的认知基础[D];河南大学;2006年

8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刘艳平;《汉语大词典》单义项借代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宏伟;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僵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宋洋;隐喻转喻对比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闫彩妮;中日人体隐喻的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嘉;论俄语中的概念隐喻[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超逸;认知视角下的英语人体名词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赖世梅;英语习语的隐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周莎;身体复合词的语义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10 周吉红;语言的非范畴化及其演变过程[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正光,周红民;惯用语理解的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02年02期

2 刘正光;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3 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2期

4 刘正光;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5 张建理;汉语“心”的多义网络:转喻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年01期

6 刘正光;论转喻与隐喻的连续体关系[J];现代外语;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奕旋;关联理论对《龙须沟》中隐喻现象的解释力[J];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12期

2 李海辉;隐喻的关联性解释[J];广东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3 李洁;蒋莹;;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中的隐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4期

4 王志丽;;论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7期

5 黄海泉;;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6 文健;;隐喻的逻辑推理解构[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沈映梅;;对搭配变异辞格的关联性阐释[J];红河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陈乃秋;谢崇国;;关联理论对不同文化内涵隐喻的阐释[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姜玲;语言的隐喻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贾志高;隐喻语言理解的语用和心理语言学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王立非;;语言标记性的诠释与发展[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万书元;;论隐喻与象征[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6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张霄军;;隐喻和换喻的计算综述[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毛新耕;;英汉“情侣”隐喻的思维共性与个性[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赵忠德;;音系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陈素璧;赵世民探秘汉字基因[N];珠海特区报;2009年

2 教育部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 李行健;辞书编写要以人为本[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3 阿牛木支;古彝文与“巴蜀图语”的渊源[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何成洲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表演性”越界:语言、性别与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戴庆厦;方言和普通话应和谐共存[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 张新生;巴一部落语言中无时间相关词汇[N];科技日报;2011年

7 聂锦芳 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翻译与内涵辨析:以Recht的中译为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2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邱斌;古今汉语方位词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茜;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童小娥;四类述补短语与位移事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英;语用连接词的功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3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6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李磊;隐喻及其翻译[D];宁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98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398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c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