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的语码转换研究
本文关键词:电视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的语码转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13年
电视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的语码转换研究
耿鑫培
【摘要】:语码转换作为最为普遍的语言现象之一,迄今为止得到了语言学领域诸多学者的关注。而电视脱口秀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节目类型,从1954年开始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语言学家曾对国内和国外诸多著名的电视脱口秀节目展开研究,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 《壹周立波秀》是一个以单人表演为舞台特色,存在大量幽默和讽刺语言的脱口秀节目,节目主持人周立波的语言中存在大量多种的语码转换现象,该现象引起了作者的重视。在研读大量相关文献之后,作者发现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关于英汉这一单一维度的语码转换的研究,而除此之外,语码转换还包括很多其他种类,比如地方方言转换,语体风格转换,体裁转换等等,这些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而语言学界对《壹周立波秀》的研究大多数限于对其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的分析阐释,对于节目中不时出现的语码转换现象并没有予以重视。因此本研究将选取《壹周立波秀》从2010年春节到2012年五一长假之间陆续播出的47期节目中的语码转换部分为研究语料,采用质性分析为主,量化统计为辅的研究方法,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出发,对节目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来填充语言学界对《壹周立波秀》中语码转换现象以及多种类语码转换现象研究的相对空白。 本研究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研究背景,意义,论文组织结构和研究问题;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部分,该部分对语码转换和脱口秀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回顾并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归纳概括了海派清口艺术和《壹周立波秀》的研究历史。第三部分为理论框架部分,该部分提及了言语顺应理论和顺应论在语码转换中的应用;第四部分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释,包括数据收集过程以及分析方法;第五部分为本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结合前人提出的理论对选取的语料进行质性分析和量化统计并得出结论;第六部分在对研究发现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该研究的不足,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建议。 研究发现第一,《壹周立波秀》中存在多种语码转换,包括英汉语码转换,普通话与上海方言转换,正式与非正式语体风格转换,不同体裁之间转换等;第二,,在《壹周立波秀》中,主持人出于填补言语空白,顺应社会规约和顺应心理动机而采用不同种类的语码转换;最后,《壹周立波秀》中的语码转换起到了娱乐观众的作用,并且帮助该节目从上海走向全国,增加了海派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认同度。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030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贵武;邓燕玲;;从《壹周立波秀》看中国电视“脱口秀”的拓展[J];电视研究;2010年06期
2 王瑾,黄国文;语码转换之结构研究述评[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2期
3 张晶晶;;语码转换个案研究——以周立波《笑侃大上海》为例[J];理论界;2010年10期
4 蔡楚泓;;电视脱口秀节目的说话艺术——以《壹周立波秀》为例[J];新闻世界;2011年11期
5 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6 张廷国;话轮及话轮转换的交际技巧[J];外语教学;2003年04期
7 李楚成;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8 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9 高原;;浅谈周立波海派清口的艺术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10 赵振宇;熊茵;;周立波“海派清口”的评论特性及其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斌;;藏汉语言态度测验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周明;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及其语用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周方珠;论社交指示的翻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詹全旺;;新闻言语行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袁周敏,金梅;英语称赞语的表达方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徐宏亮;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张艳;当代美国英语和汉语称谓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8 张忠梅;社交中程式化语言的功能及变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王惠敏;;大学英语交际性听力测试中的语用预设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陈宏;;文化导向型外语教学模式探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虹;;警察语言的词汇特点研究[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2 苏剑;;经济学视角下的小语种语言的存亡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贺君婷;;从语用学的角度谈谈幽默语篇[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4 栾育青;;邀请语及应答语的跨文化比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徐芳;;Cooperative Principle and English Humorous Utterance[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6 邱林林;;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7 郭旭东;;新词定译过程中对于边际社会性因素的把握和考虑[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八辑)[C];2011年
8 游淑芬;;值得推荐的一本工具书——1995年新版《汉英词典》[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9 向朝红;;英汉词典语用信息处理现状的调查及分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于伟昌;;汉译外来语言学术语标准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9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许荣花;美国影视作品中性别语言特征的变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王明亮;人称指示映射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许丹;英语广告语中语用预设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才华;会话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莹;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秋莲;会话策略视角下的赞美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当代新闻评论改革与创新的路径选择[J];采写编;2009年01期
2 吴东英;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年02期
3 王楚安,徐美彦;浅析语码转换的社会及心理动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马腾;;浅析周立波《壹周立波秀》的语言特色[J];华章;2011年15期
5 万华林;胡光磊;;浅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现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金光华;章丹;郑波;;博采众长 贵在创新——周立波的语言艺术对主持人的借鉴作用[J];视听纵横;2010年06期
7 张廷国;关于语言交际中反馈语支持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8 张正举 ,李淑芬;西方语言学界关于语码选择及语码转换的静态和动态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9 蒋冰冰;;双语与语言和谐——来自上海市学生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J];修辞学习;2006年06期
10 余惠邦;双语、双言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镡冬玲;语码转换的心理语言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0年02期
2 张秀芹;语码转换在二语习得者日常会话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陈立平;英语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语码转换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廖桂蓉;;网络交际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0期
5 许之所;郑晓曦;;手机短信中“语码转换”现象的社会语言学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12期
6 严敏芬,戴雅丽;语码转换和跨文化语用学因素[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张丽;语码转换综述[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8 余惠邦;双语、双言交际中的语言选择和语码转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1年05期
9 王全瑞;《围城》语码转换赏析[J];社科纵横;1996年05期
10 蒋宗霞;语码转换的词汇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恬;;试论当前中文会话中的语码转换与换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王晓辉;王晓东;;汉英谐音语码转换现象探析——以2009年新年祝福语“Happy 牛 year!”为例[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情境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谢书书;张积家;程利国;;闽南语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的动机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谢书书;程利国;张积家;;语言态度对闽南语和普通话的语码转换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培元;;小说家周立波的开端[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7 进波;;万马军中一秘书——周立波的一段秘书生涯[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8 卢肖文;;从“周立波走红”看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有效性的实现途径[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9 刘玉彬;张树安;宋敏;李晓梅;;民族高校多层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郑伟;;颠覆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视频主持类节目——网络脱口秀节目《麻辣书生》带来的启示与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熙涵;[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孟黎;[N];金融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英;[N];南方周末;2009年
4 几又;[N];工人日报;2009年
5 记者 端木复;[N];解放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王臻青;[N];辽宁日报;2010年
7 文化学者 王晓渔;[N];东方早报;2010年
8 本报评论员 刘晶瑶;[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9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 许晓青 吴霞;[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凌河;[N];解放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中文小说和散文中/英语码转换的前景化特征[D];山东大学;2009年
2 王慧莉;中英双语者语码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召妍;对外汉语课堂教师互动调整有效性研究:语码转换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崔东红;新加坡的社会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佘丹清;周立波新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董正宇;现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写作”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李军;解放区文艺转折的历史见证[D];河南大学;2006年
10 金英姬;千世峰的《石溪邑的新春》:朝鲜农业合作化运动及其叙事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云彩霞;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2》中的语码转换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迟小琳;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虹;中文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宋琦;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丽霞;BBS会话中中英语码转换现象的顺应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张向丽;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7 胡经纬;双言背景下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张利平;大学校园语码转换动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慧美;多语者奇偶数语码转换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周旗;话语与青年:从批评性语篇分析角度分析《校园王》中的语码转换[D];中山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电视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的语码转换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4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