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乌鲁木齐维吾尔族生活语言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3 11:56
【摘要】:语言接触是在人类语言产生、发展的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不同语言由于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接触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等的变化。这种现象的产生、发展不仅与语言本身有关,还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人口、宗教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文章以笔者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分析自然语言接触对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居民的生活语言产生的影响。
[Abstract]:Language contact is a universal social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languag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It refers to the changes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due to their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process of use.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phenomenon is not only related to language itself, but also to a nation'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education, history, population, religion and many other factors. Based on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obtained by the author i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language contact on the life language of Uygur residents in Urumqi.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基金】:新疆师范大学博士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XJNUBS1201)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09XYY019)“城市化进程中的维吾尔语言变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2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艺;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常开媛;性别标记的非对称现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常红梅;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民族初中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芳欣;小茅坡营小学双语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孟庆娟;多民族一体化学校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王小琴;羌族地区中小学羌语文课程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刘春山;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文化建构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茜;邱远;;贵州省苗族居住地区中小学双语教学的现存问题与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2 夏凌翔;元分析方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李怀宇;我国少数民族双语研究的现状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艾力·伊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视野中的“维汉”双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恩泉;;双语双方言问题论略[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2 蒋颖;赵燕珍;常俊之;邱月;;论语言接触与语言和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杜楠;;文化接触与语言变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4 李晓楠;;试论“他”的分化[J];华章;2010年28期

5 曹凤霞;;从当代新词语使用看语言变异[J];人民论坛;2010年29期

6 董丹;;浅析新疆汉维语言接触及其引发的演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程丽霞;语言接触、类推与形态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8期

8 周家瑜;李发荣;;简论勐简大寨佤族和周边傣族、汉族的语言接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9 刘宗艳;;英语影响下汉语词缀语法化的过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10 谭勇琳;;从语言接触角度看“××门”语言现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4 葛红兵;什么样的汉语才是纯洁的?[N];文学报;2003年

5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禹岩;民族所少数民族语言合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孙正龙;网络时代不必排斥“网语”[N];甘肃日报;2006年

8 刘丹青;开采民族语言研究“宝矿”[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黄行;语言翻译与语言多样性[N];中国民族报;2008年

10 记者鲁小彬;近代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史应成研究重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5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云文;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向塘(新村)方言语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伟;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4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5 贺珍;社会语言学视角的俄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7 赵福林;语言接触所引发的蒙古语词汇变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8 阿不都若夫·塔吉;汉维语言接触中汉语对维吾尔语的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9 秀媛;语言接触所引发的鄂尔多斯土语语言结构演变[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恒汉;从词汇互借看英语与闽南话的语言接触[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21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21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f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