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狼图腾》不同版本的称谓语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5 12:48
【摘要】:语言是人类思维工具、交际媒介、文化载体。称谓语作为语言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中有着开场作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称谓语的使用也有所不同。本论文通过对《狼图腾》不同版本的称谓语比较研究,从跨文化传播学的角度解析了《狼图腾》不同版本的称谓语。本论文由前言、正文和总结三个部分组成。前言部分交代了选题原因及资料、研究目标、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称谓语的研究概况及《狼图腾》的不同版本、称谓语、翻译与人物角色和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正文第一章运用统计法,统计和分析了《狼图腾》不同版本的称谓语使用情况。第二章通过对汉语成人版、蒙古文版、吉里尔文版的《狼图腾》称谓语之间的比较,探索了这些版本中称谓语使用情况的共性与特性。第三章综合运用了文献内容分析法和采访法,从民族、国家以及地域三个层次,分析了不同版本《狼图腾》中称谓语使用特征形成的原因。本文研究论点可以归纳为:第一,《狼图腾》五个版本中一共出现了8种亲属称谓语、18种社会称谓语和2种绰号。第二,《狼图腾》五个版本中的共性:(1)区分使用称呼语和称谓语(2)称谓语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多(3)将亲属称谓语用做社会称谓语(4)随尊称语使用的差异称谓语的变体也会增加。第三,在《狼图腾》汉语版和蒙古文版中,使用亲属称谓语时明显地区分了辈分,在社会称谓语中,称呼对方时不仅使用名字的简称而且突出表达权力距离的特点。第四,吉里尔文版本中使用亲属称谓语时生动的展现出年龄和性别差异,在交际中不用简称而用全称,也不注重权力距离。第五,不同版本的《狼图腾》中称谓语的使用因受众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特点。第六,从民族(蒙、汉)、国家(中、蒙)和地域(内蒙古东西部)三个层次,探析了《狼图腾》不同版本的称谓语使用特征形成的文化背景。
[Abstract]:Language is a tool of human thinking, 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 and a carrier of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exical system, address plays an opening role in communicatio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lead to different use of appellation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appellations in Wolf To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appell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preface, text and summary. The preface explains the reasons and material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the sources and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of appellations and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Wolf To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ppellations, translation, character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first chapter uses statistical method to analyze the use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appellations in Wolf Totem. In the second chapter, by comparing the appellations of the Chinese adult version, the Mongolian version and the Giri version of Wolf Totem,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commonn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se of the appellations in the Chinese adult version, the Mongolian version and the Giri version. The third chapter synthetically uses the literatur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interview method, from the nationality, the country and the region three levels, has analyzed the different edition "wolf totem" in the appellation use characteristic formation reason. The thesi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re are 8 kinship terms, 18 social appellations and 2 nicknames in the five versions of Wolf Totem. Second The commonness in the five versions of Wolf Totem: (1) differentiating the use of address terms from appellations (2) the number of appellations becomes more and more because of the change of context, (3) making the pragmatics of kinship appellations into social appellations (4)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use of honours. The variety of different appellations will also increase. Thirdly, in the Chinese version and Mongolian version of Wolf Totem, the relative appellations are obviously distinguished. In the social appellations, they not only use the abbreviation of the first name but als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ing the power distance. Fourthly, the use of kinship appellations in Giri's version vividly show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ge and sex. In communication, the full name is used instead of abbreviations, and the distance of power is not emphasized. Fifth, the use of address terms in different versions of Wolf Totem form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audience. Sixth,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nationality (Mongolia, Han), state (middle, Mongolia) and region (east and west of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different versions of "Wolf Totem".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3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晖;《狼图腾》到底是什么图腾[J];中关村;2004年11期

2 洪海哨;;“狼性”的探究——读《狼图腾》有感[J];深交所;2005年07期

3 安波舜;;《狼图腾》的人类化意义[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2期

4 张霞;;从“人图腾”到“狼图腾”[J];名作欣赏;2006年08期

5 李迪;;原始草原的美丽与哀愁——《狼图腾》的图腾震撼与冲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韩宇宏;席格;;《狼图腾》及文化观念转型[J];中州学刊;2007年06期

7 潘卡吉·米舍尔;林源;;荒野的呼唤——评《狼图腾》[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6期

8 ;狼图腾[J];跨世纪(时文博览);2010年09期

9 王春玲;;重读《狼图腾》[J];中国职工教育;2011年02期

10 何明星;;《狼图腾》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J];出版广角;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施蔷生;;狗年话“图腾”——读《狼图腾》和《藏獒》有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2 那木吉拉;;小说《狼图腾》的学术观点批判——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为“狼龙”说质疑[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3 ;《狼图腾》的人类化意义及版权输出[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牟钟鉴;;要人性,不要狼性——《狼图腾》质疑[A];宗教与民族(第叁辑)[C];2004年

5 王艳萍;;荒野情结与草原大命——《熊》和《狼图腾》的生态思想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媛;;揭秘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以《狼图腾》为例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7 王倩;贾丝玉;;狼图腾——《狼群中的朱莉》中的狼意象[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8 舒晋瑜;;上半年文学出版扫描[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薇;少年版《狼图腾》花落浙少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2 闻心;《狼图腾》:以环保的名义探讨人与自然[N];工人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范燕莹;《狼图腾》畅销10年大揭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赵辉;北京紫禁城“互动”《狼图腾》[N];中国电影报;2005年

5 张抗抗;《狼图腾》透露出朴素的科学发展观[N];大众科技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俞晓兰 周怀宗 张瑞敏;狼图腾点燃京城狼烟[N];华夏时报;2004年

7 程玉梅;《狼图腾》的多种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张闳;《狼图腾》“文化食腐者”的精神盛宴[N];金昌日报;2006年

9 艾蝶;《狼图腾》全球英文版2008“中国年”面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见习记者 彭致;讲谈社看好《狼图腾》日文版销售[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娜迪拉·马合木提;《狼图腾》维译本翻译指瑕[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2 孟根那日苏;《狼图腾》不同版本及其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张婷;从语境观研究《狼图腾》的翻译创造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晶;从生态翻译学的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看《狼图腾》的英译[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5 陶宇洁;论生态翻译中的译者为中心[D];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

6 署光;《狼图腾》中游牧与农耕文化生态价值取向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萨日那;《狼图腾》不同版本的称谓语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8 陆超伟;《狼图腾》的文化人类学解析[D];兰州大学;2007年

9 龚绚丽;颠覆、重构与升华—论《狼图腾》[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贾楠;从多元视角看葛浩文对《狼图腾》的翻译[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23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23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