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格式“X什么X”的立场表达功能考察
[Abstract]:The "X What X" of the anti-question format is a kind of special response mode in the Chinese oral language, mainly in the first place of the session wheel and can be used separately, and there are various interactive modes with the listener. It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conventional negative (negative), and has the negative position expression function, which is embodied as a reminder, an accident, a rebuttal, and a reprimand of four levels. The "X What X" also has the position expressing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speaker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e" of the other party and displays the power position of the other party.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语体语法研究”(项目编号:09CYY034) 第5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汉语‘对话—叙事’序列语体语法研究”(项目编号:2012T50186)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晏宗杰;从“V+什么+V”看汉语表达的礼貌级别[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2 崔山佳;《醒世姻缘传》中已有“X什么X”句式[J];汉语学习;1995年03期
3 徐复岭;“X什么X”句式溯源补说[J];汉语学习;1995年05期
4 王敏;杨坤;;交互主观性及其在话语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5 李小军;;语气词“好了”的话语功能[J];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04期
6 姚双云;;《话语中的立场表达:主观性、评价与互动》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1期
7 刘娅琼;陶红印;;汉语谈话中否定反问句的事理立场功能及类型[J];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8 赵雷!100083;谈反问句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03期
9 余光武;姚瑶;;“好不好”的表达功能及其形成的语用解释[J];语言科学;2009年06期
10 朱军,盛新华;V什么V"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伏良;高娜;;《日出》人物性格及相互关系的语用学审视[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祝峰;;教学交往的修辞互动——重构教者与受者的权力关系[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王晓;;“X什么X”结构式研究述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胡习之;;汉语电话接听的第一言语反应[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陆野;;篮球比赛现场解说词的话题接续方式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6 吴小芳;丰玉芳;;礼貌原则角度下看中国电视访谈节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7 王德福;;宝玉挨打后的会话结构分析[J];红楼梦学刊;2010年01期
8 夏历;;网络语境下话语模式的后现代性简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孙雁雁;;台湾口语中句末“好不好”的功能分析[J];汉语学报;2011年04期
10 侯玲文;谈“否定是非问句”[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许静;辛亮;;新媒体环境下公共领域的建构——从“黑砖窑事件”谈起[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许娜;;电视访谈类节目中回声陈述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怡妲;;“X什么X”格式的多角度分析[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崔智英;电视访谈的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朱娅蓉;教师启动的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陈丽霞;戏剧话语语用修辞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陈小兆;《卖花女》话语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婷;汉语会话他启自修型修正的互动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肖宏;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在中央九台《对话》栏目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余茜;中美电视访谈节目话语对比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唐卓;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话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邱乐乐;言语交际中话语关系的建立和保持[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孟颖;从会话含义理论的视角看汉语交际中的他人启动修正现象[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艳霞;首话题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吕荔;品特《归家》的语用文体学阐释[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英华;初中语文课堂语言会话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伯江;否定的强化[J];汉语学习;1996年01期
2 郑娟曼;邵敬敏;;试论新兴的后附否定标记“好不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董付兰;谈反问句及其教学[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S3期
4 胡孝斌;;反问句的话语制约因素[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1期
5 胡德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反问句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7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8 刘娅琼;试析反问句的附加义[J];修辞学习;2004年03期
9 陶红印;刘娅琼;;从语体差异到语法差异(上)——以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把字句、被动结构、光杆动词句、否定反问句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10 陶红印;刘娅琼;;从语体差异到语法差异(下)——以自然会话与影视对白中的把字句、被动结构、光杆动词句、否定反问句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殷树林;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爽;;标点符号的表达功能面面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5期
2 刘街生;代天善;北如;;结构的表达功能和风格特征——基于同位结构的统计分析[J];汉语学习;2006年01期
3 胡培安;;从功能的角度看“时间”与“时候”[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6期
4 匡鹏飞;;上古汉语时间复句说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周国光;;“NP+的+VP”结构和相关难题的破解[J];汉语学报;2007年03期
6 刘钦荣;孟昭泉;;《牡丹亭》中的叹词运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王琴;汪芳启;;元杂剧动词重叠短时体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6期
8 王世凯;;“去”和“多”作形容词程度补语的原因——兼谈述程式结构语法意义的分野[J];语文研究;2010年01期
9 吴仲华;否定式比况结构的表达功能及外部形态[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康健;;“二拍”中动态助词“着”的功能探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凤吟;;双音节性质形容词ABAB式的重叠——兼与AABB式比较[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韩晓光;;杜甫诗歌中的特殊名词词组及其表达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叶定国;康建明;;对偶、排比与Antithesis、Parallelism[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新仁;;转移修饰”结构的认知解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孙宏开;;试论尔苏沙巴文字的性质[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6 张爱书;;王希杰修辞学的逻辑体系[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援;;试谈双语词典功能从INPUT到OUTPUT的变化——立足需求,,在开发中探索双语词典新领域[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恺琴;;信息传播中的非语言符号[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行健;《〈江泽民文选〉成语典故》跋[N];光明日报;2007年
2 刘百顺 叶雪萍;“夜以继日”、“日以继夜”的理据分析(上)[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3 于国宁;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方言 简化字不会割裂传统文化[N];江苏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剑锋;言语行为与现代汉语句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阮氏秋荷;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成军;论词项的概念指向性[D];西南大学;2010年
7 高宁;现代汉语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共现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媛;平面公益广告表达功能的认知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杨明珠;趋向补语研究及其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汪莹;认知语言学观照下的汉语指示词表达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李丽君;“定语+的+人称代词”结构探析[D];暨南大学;2006年
5 刘晓丹;汉字修辞格的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芳清;汉语教材图片有效性考察与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宋丽丽;“V个A”结构的分析和探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泽龙;必然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琴;阜阳方言“可VP”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罗树林;“竟然”类语气副词语用功能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43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4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