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中的连谓语句和状中语句的区分方法
[Abstract]:The phrase structure of modern Chinese does not have a strict relation with the word class sequence, and the same word class sequence can form different structural relation.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VPVP, which is composed of the verb-word-like sequence, and the structure statement of the VPVP-like structu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ference), and try to put forward some more objective criteria to distinguish th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phrases. And the limit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standard are compared. In additio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modern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because the viewpoints of thes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of great universality.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丁凌云;;双音节复合词语序排列中的认知因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岳凌;;汉语语序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李燕;;现代汉语的“一点儿”和“有点儿”——从对外汉语教学说起[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何伟;马瑞芝;;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研究综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周红;汉语象似性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田穗;侯天庆;;汉语语序制约因素间配位动因再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颜力涛;姚海萍;谢晓明;谢静;;几类特殊位置上的有被字标志的被动小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9 马书东;;复名连动构式的构式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10 张健;;汉英语言模式的哲学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郭中;易美珍;;篇章语序的认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应学凤;;国内象似性研究动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孟德腾;现代汉语嵌入式预制语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姜兴鲁;竺法护译经感觉动词语义场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周莉;汉西领属结构的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李波;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日汉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佳;浅析《训世评话》中的兼语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砚文;汉英句子结构对比:“话题说明”与“主谓宾”[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马淋淋;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O’+T”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雷雷;语言线性视野:言语交际中的时间因素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艳霞;首话题引入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陈馥良;现代汉语时间指示语构成及功能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8 段舟杨;两岸初级阶段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导入之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李彩凤;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在”与“从”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张磊;“为了”目的句句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曙纶;吴颖;任倩倩;;“长”与“久”的语义分析及其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史荣光;;“X比Y还W”的结构语义分析——兼与殷志平同志商榷[J];汉字文化;1997年01期
3 王景萍;“并”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并且、而且”的异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4 徐仙兰;科学语言规范及其基本特征[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蒋宗霞;;动量词的语义分类及组合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刘江华;刘宇红;;低调陈述的运作机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龚娜;周先忠;;“X于”结构的语义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蒋宗霞;;现代汉语动量词与动词的语义类别及其搭配关系[J];语文研究;2006年04期
9 尹喜艳;;“V开”语义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10 张明芹;;AB式象声词的句法语义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新玲;;我的地盘——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及其左邻右舍的限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王美娟;;矛盾修辞法的语言学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覃夕航;;普通话元音/γ/的性质和音值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李斌;陈小荷;;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初探[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朱楚宏;;成语“差强人意”的语义分析及动态规范[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时达明;林鸿飞;;基于内容相关度和语义分析的Blog热点话题发现[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殷晓芳;;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分裂的认知语义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胡瑞娜;;当代反实在论的语义分析走向[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9 吴泓;;小议“零X”一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红妹;齐璇;王挺;陈火旺;;汉英机译系统ICENT中主语省略句的处理[A];第一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何广见;“ian”不等于“i+an”及其他[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2年
3 高振忠;普通话学习中的 高原期成因及对策[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4 陈丽萍;从多义短语入手讲授短语的结构类型和层次分析[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百年汉语语法成果的全面总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平;汉语部分句式的形式语义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谢都全;论元实现和事件结构:动词短语句法[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5 姜红;与陈述、指称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6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聪慧;汉英动词次范畴相关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魏本力;处所介词短语的功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9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王华;现代汉语小句宾语句整合特征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明芹;AB式象声词的重叠形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阮贵义;汉语借用动量词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简榕蓉;现代汉语动词计量的语义分析及教学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冀婷婷;法律语言模糊性的语义学和语用学视角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夏惠敏;借代的形式与语义限制及认知心理机制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彭笠;《孟子》连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段福德;《史记》方位短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董翠红;《搜神记》宾语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徐梦云;对汉语‘立’的认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瑞;副词“在”与助词“着(·zhe)”的语义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457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45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