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拷贝构式的“事件域多重传承模型”认知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24 21:08
【摘要】:汉语拷贝构式是指谓语动词在同一句中重复使用的句式,既表示动作(及对象),也表示动作结果。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分别从结构、分类、功能、语义、语用等角度对其作出了论述,但未见在认知语言学及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中深入探讨。本文尝试将认知语言学中的事件域认知模型与构式语法中的多重传承模型结合起来,建立"事件域多重传承模型",以便解释汉语拷贝构式的形成机制。
[Abstract]:Chinese copy construction is a sentence pattern repeatedly used by predicate verbs in the same sentence, which represents both the action (and the object) and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Up to now,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iscussed it from the angles of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but it has not been deeply discussed 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constructional gramma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event-domain cognitive model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with the multiple inheritance model in constructional grammar to establish the event-domain multi-inheritance model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hinese copy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
【基金】: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度科研青年项目“汉语拷贝构成的认知研究”(SISU201119);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度青年科研骨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汉语拷贝构式认知及相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梅;;重动句语义结构的分类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聂仁发;重动句的语篇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3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4 李咸菊;重动句的语义关系及补语的语义指向规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王寅;;语言的认知维度——尝试用认知方式为语言作出统一解释[J];外语学刊;2009年01期

6 王寅;;认知构式语法[J];外语学刊;2011年02期

7 唐翠菊;;现代汉语重动句的分类[J];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01期

8 李咸菊;重动句几种语用功能探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7期

9 王天翼;王寅;;从“意义用法论”到“基于用法的模型”[J];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10 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小燕;普通话上声变调与轻声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3 陈维友;蔡文娟;;韵律对英语诅咒插入语和汉语离合词表达的制约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饶宏泉;;倒置致使句补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熊仲儒;;汉语中无定主语的允准条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严芳;;浅谈对外汉语中离合词的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薛凤生;;动补结构否定形式小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官杨;;程度副词修饰名词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赳赳;;现代汉语篇章中启后性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萧海薇;;浅谈对外汉语语体知识教学[A];汉语口语与书面语教学——2002年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郑述谱;;语言单位与词典的类型及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刘建梅;;关于编纂外向型汉外字典的设想[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燕春;;泰国学生汉语语调偏误分析与语调问题[A];第七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梁磊;石锋;;普通话两字组轻重音的声学表现[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田野;;北京话强调焦点句音量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俞士汶;朱学锋;段慧明;张化瑞;;以词义为主轴的综合型语言知识库[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肖霞;;对连续话语中一些结构轻音音节的声学特性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8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熊仲儒;现代汉语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宗政;2009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艳艳;“V一把”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孔军;儿化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耀晶;试说汉语重动句的语法价值[J];汉语学习;1998年02期

2 王寅;认知语言学之我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王寅;;“As X As Y构造”的认知研究——十论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王寅;王天翼;;“AS认知方式”:隐喻等机制的统一解释——十五论语言的体验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李红儒;从逻辑、哲学角度看句义理论的发展——“语句中的说话人因素”理论探讨之一[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6 李红儒;从语句的交际结构看说话人形象[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7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8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9 王寅;;语言研究新增长点思考之四:后语言哲学探索——语言哲学、后语言哲学与体验哲学[J];外语学刊;2008年04期

10 王寅;;动结构造中假宾语的认知分析(十一论语言的体验性)——汉语语法分析可用“动后语”取代“宾语”[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七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暨第三届认知语言学暑期讲习班通知[J];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2 ;第七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暨第三届认知语言学暑期讲习班通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3 ;第七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暨第三届认知语言学暑期讲习班通知[J];外语学刊;2011年03期

4 ;第七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暨第三届认知语言学暑期讲习班通知[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卢有余;;认知语言学对外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1年43期

6 赵艳萍;;认知语言学建构下的语用研究新视野[J];大家;2011年16期

7 袁雪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8 李园园;;从认知角度看李清照词及其英译中的情感隐喻[J];华章;2011年14期

9 黄园;;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及其对翻译能力培养的启示[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10 占良颖;吴依婷;;英语存现句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郅友昌;张晓燕;;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刁力人;;基本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版编辑 沈家煊 傅小兰 蔡曙山;揭开人类心智的奥秘[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王渐进;人体不是一台机器[N];发展导报;2002年

9 杨彬;原来写论文可以更轻松的[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王均;紧密联系中国语言实际的语言理论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仁强;认知视角的汉英词典词类标注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5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王磊;圣经寓言故事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9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高文成;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英汉存在句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平;意象图式与唐诗绝句语篇的视点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2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江秋丽;空间的认知—词汇模式在非正式政治语篇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6 董莹莹;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徐志摩和叶芝诗作中的爱情隐喻的比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池哲梅;日语移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9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窦川川;托尼·莫里森小说《宠儿》中的概念隐喻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46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46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2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