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论证研究中语境及社会性因素的介入——从语用论辩术的理论视角看
[Abstract]:Due to the neglect of subjectivity, sociocultural, purposeful and contextual depe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argumentation under the logical approach, it is impossible to fully describe and properly evaluate the argumentation as a kind of soci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how to incorporate context and social factors into the argumentation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dialectics. First of all, it shows that the argumentation analysis from this perspective is a functional analysis focusing on the use of language;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usage convention as a social factor; secondly, it analyzes how contextual factors intervene in the discussion rules; Finally, it explains how to construct,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uncertain micro-context factors and the definite macro-context factors into the reconstruc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argumentati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阿姆斯特丹大学言语交际、论证理论与修辞学系;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2010年度重大攻关项目(10JZD00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度重大项目(10JJD720009) 国家社科基金2011年度青年项目(11CZX044)成果
【分类号】:H030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耘;;论证,论辩,争论——当代论证理论视域中论证概念的双重维度解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丹;;不礼貌言语行为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瞧秀梅;王海芬;;言语与情绪[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3 韩晓;;言语行为的双重结构与译本研究——一个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杨晓;;“言外之意”的理解[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5 周佳;;浅析礼貌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6 钟茜韵;倪春纳;;合理性的证成与反思——论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理论中的“合理性”[J];社科纵横;2011年08期
7 杨双;;语用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8 吴剑峰;;从言语行为到文体类型——汉语言说动词转指现象的认知分析[J];外语学刊;2011年04期
9 何刚;;话语、社交、文化——文化驱动的社会语用视角[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10 李婧;;汉语奉承语的顺应性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大津;;论言语行为“得体性”探讨中的概念混乱[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胡范铸;;中国新闻言语行为构成性规则的演绎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聂桂兰;;标语口号在乡村——江西吉安乡村户外标语口号的田野调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项成东;;元交际条件句的语用认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宇驰;;关于得体性原则的再思考——与孟华先生商榷[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7 张静;;Context and Communication[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9 郝彦;;浅析消极言语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永红;;《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在言语行为中的体现》(英文)[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树丰 记者 徐华;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3 周诺;让语言学“热”起来[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刘焕辉 江西婺源人 南昌大学教授;言语交际学的草创与重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夏中华 渤海大学中文系;言语交际学与语用学分立而不对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张卫国;语言经济学研究存在三个主要维度[N];光明日报;2009年
7 张卫国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经济学三大命题: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樊小玲;汉语指令言语行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晶晶;合意性原则与刑事庭审转述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梁晓玲;现代汉语引发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金立;合作与会话——合作原则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罗黎丽;五周岁汉语儿童的言语交际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10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慧;汉语虚假言语行为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郭晋媛;汉语教学语境下不赞同言语行为的语用学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3 凌来芳;[D];安徽大学;2004年
4 程进军;赞扬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培养外语学习中的交际能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董臻;中美文化差异之言语行为比较——“承诺”的文化差异[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6 潘小燕;中美道歉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7 王艺;言语行为和引语[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建祥;汉语语境下批评言语行为的定性和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云;论言语行为得体性的概念[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旗;汉语“纠错”言语行为的课堂实施[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53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53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