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多义词“过”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5 20:31
【摘要】:"过"是汉语中义项较多的一个多义词。本文在词汇概念与认知模型理论指导下,对规则多义研究方法进行适当调整,然后运用调整后的方法,从义项派生的经验基础和语用过程两个方面对"过"进行多义研究。
[Abstract]:......
【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
【基金】: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多义词隐喻义的认知研究”(11YBB3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黄月华;白解红;;概念隐喻理论在多义研究中的应用与发展[J];汉语学习;2011年06期

2 周启强;谢晓明;;认知词汇语义学的主要理论及其运用[J];外语学刊;2009年03期

3 李讷;石毓智;;论汉语体标记诞生的机制[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黑维强;;论古代契约文书的文献特点及词汇研究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方云云;;近代汉语“脖子语义场”主导词的历时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9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10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显丽;《清平山堂话本》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韩大伟;;“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黄月华;李应洪;;汉英“路径”概念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3 沈家煊;说“不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常纯民;谈趋向动词的句法功能——同张志公先生商榷关于“趋向合成谓语”问题[J];齐齐哈尔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

5 史锡尧;;使用动性语素“上”、“下”的心理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1989年04期

6 居红;;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4期

7 齐沪扬,连蜀;动词性短语与动词的功能比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eat构造”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颖;;试论动量词“过”的产生、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古汉语研究;2006年01期

2 马朝东;;从“过”字说起——谈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余富斌;文化心理与委婉语功过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林俐;;广州话的动态助词“过”[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5 杨曦;;屈原的“忠”与“过”——谈朱熹眼中的屈原[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刘玉朝;;从“过”与“次”看汉语通用(无色)动量词的演变[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2期

7 刘玉朝;;从“过”与“次”看汉语通用(无色)动量词的演变[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8 刘国辉;陈香兰;;“事实”如何胜于“雄辩”?——基于语料库量化之“功、过”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9年05期

9 刘国辉;余渭深;;英语名词化的“功过”论辩及其在语篇运用中的量化考察[J];外语教学;2007年01期

10 刘宇红;蒋冰清;;语言的功与过[J];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秀姿;;北魏拓跋鲜卑族文化路线与都城政治再思考[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林播;张智强:“走火入魔”的酒店设计师[N];中国房地产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江湖;近观远瞻江南文化散文[N];文艺报;2003年

3 李毅;台南一家居设计:穿透室内外空间[N];中华建筑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银霞;英汉语完成体语法化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07年

2 袁曦;威胁性生存中的选择与反抗[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董晓光;语义空间的语篇构型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4 刘涛;俄汉语空间隐喻对比[D];延边大学;2006年

5 王竣;旧建筑改造中的透明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6 莫显良;指示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常建婷;李昂《迷园》研究[D];华侨大学;2007年

8 周艳辉;基于语料库的OVER的空间隐喻拓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杨继芬;2-5岁儿童空间维度形容词“高/低”的语义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10 闫晓艳;勒克莱齐奥小说的空间叙事[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65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65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7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