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复合构词的分布形态学研宄
发布时间:2019-04-25 21:24
【摘要】:本文运用分布形态学理论阐释英语和汉语的复合构词及汉语的重叠(本文认为本质上亦属复合),并在此过程中突出分布形态学在理念上、分析上相对于词库论的优势。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本文在重新定义中心语移位和提出基于线性对应公理(LCA)的线性化算法的基础上优化了现行的分布形态学理论模式。在实践方面,本文用优化的分布形态学理论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复合构词过程(包括基础复合和合成复合)和汉语重叠的形态和音系,包括基础复合词的分类与逐一重析、合成复合词的语序变异和重叠中形态(句法)与声调音系的交互。总的来说,本文认为分布形态学可以统一地分析英语和汉语的复合构词及汉语的重叠并较好地解释两种语言间关于复合和重叠的一些差异。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关于语法组织,本文秉承分布形态学的基本假设,设立独立的形态模块即分布形态学所说的形态结构(MS)。本文认为MS的设立和分布形态学主张的句法构词的“单引擎”假设并不冲突,相反,作为句法(生成系统)和音系(读解系统)间的桥梁,MS上的操作可以通达各种所需的句法、音系信息,这既符合强式最简命题(SMT),又推动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比如,英、汉语中的各种中心语移位、汉语的形态复制(重叠)和连动结构生成都属于MS上进行的调整性(readjusting)操作,是句法对具体语言的特定(音系)界面要求、具体语素的形态音系特质的“妥协”。这样的设定既有利于对语言内部的诸多现象的分析,也能很好地解释复合构词的跨语言差异,比如和英语不同,汉语合成复合中有涉及到音节数量的语序变异、汉语并列复合词的大量产生、汉语允许重叠等等。总之,英汉复合构词的很多差异都可以在MS找到原因。 关于基础复合,本文定义该过程为“未范畴化的词根的直接(对)合并,形成的词根短语√P再与范畴化中心语x合并”。在本文看来,词(复合词)并非固有的语法单位,表现在(1)词并不隶属于特定结构层次(所有所谓的词都是短语,如aP, vP, nP);(2)词不构成承载特定语义和(或)音系的、与句法分界严格的域,词与短语、词库与句法的区分往往不像词库论所认为的那样清晰。本文旨在用分布形态这种不承认词的理论来阐释“复合词”在语义、音系上与短语的区别。从分析上讲,根据分布形态学的词内语段理论,单语段结构对应于传统意义上的(复合)词,多语段结构应视为短语。这一点有一定的语义、音系证据:单语段的“复合词”往往表现出非解构性的语义和(或)特殊的音系(如轻声、左边界重音)。抛开“生成性词库”和“词”的概念之后,我们反而解决了长期困扰词库论的词和短语的区分问题,这正是体现了分布形态学的优势。 结合我们对(基础)复合的上述假设,本文在Bisetto, Scalise, Guevara的复合词分类模型的基础上对英汉的各类(基础)复合词进行了分类。在英语中SUB和ATR的区分实质为词和短语的区分,两者重音位置的不同为此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结构为argument-head的SUB通常采用第一语段的左重格局,结构为modifier (non-argument)-head的ATR通常采用第二语段的右重格局(即短语重音)(汉语也基本如此)。对于一些“左重ATR”和“右重SUB”的例外,本文提供了基于特征[Attr]和[Attrdef]的解释。同时对于汉语中SUB和ATR间区分的音系(重音)标识的消失也作出了初步的基于特征的解释。 为了阐释英汉合成复合以及汉语重叠,本文提出的新的线性化模式、中心语移位和以下分裂动词短语结构(Split VP Shell)或功能中心层级。 线性化模式、中心语移位和以上短语结构的关系是,短语结构最底层的词根以中心语移位的方式循环性地上移到各个功能中心语节点,而这些功能中心为各类轻动词所占据,但轻动词的分布受上图所示之限制。同样,词根通过移位与轻动词的结合也受到严格限制:词根上移的距离必须确保产出的复合谓词(标签)得到正确的语义读解;词根持续并入功能中心(轻动词)所产生的复合谓词必须包含所有必要的信息和不可包含任何多余的信息。受此制约的中心语(词根)移位决定了词根在适当的句法位置拼出,也就意味着它和其他节点上语素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以LCA为基础的线性化算法直接得出。以上一系列假设解释了为何在英语和汉语中短语的语序是VO而在合成复合词中是OV,因为复合词不含事件义,词根无需(也不可)移位到蕴含事件开始、终结或持续的内在体(inner Aspect)节点上,所以线性上在词根在内论元名词的后面。 本文认为重叠是在PF进行的构词(更准确地说是结构构建)过程,是句法/形态-语义特征(即主说明阶(primary exponence))的次说明阶(secondary exponence),因此可视为MS上调整性操作的一种。比如,汉语动词重叠可分析为内在体节点上[尝试]和/或[反复]特征的次说明阶。和韵律形态学或OT对应理论的设想不一样,大部分重叠现象不是音系驱动的,而是形态、语义驱动的“语素复制”过程(很像Inkelas和Zoll(2005)提出的“形态复制”)。具体到汉语重叠,名词、形容词一类重叠是“词根(基式)加指小后缀(即复式)”的派生过程,但汉语重叠的主体,即动词、形容词二类、量词重叠是“词根加词根”的类似(但不等同)复合的过程。关于汉语重叠音系,本文批评了几种词库音系学分析将普通话词库切分为串联式库层和在不同层上随意安排上声变调、重音指派和轻声规则运用次序的作法,然后提出的非显性、循环性功能语类v诱发的调整规则,并运用的DM语段理论决定调整规则的应用域,从而较好地解释了形容词和动词重叠声调音系的不同。 最后本文提出,和英语不同,汉语的非宾格vP(本文称为TRANSP)是语段。在汉语中,合成复合词中涉及到音节数量的语序变异(OOVVN→VON中体现的V、O语序变化)和宾格重叠动词的复式轻声两读现象都证明汉语的TRANSP是语段。但这个问题仍待以后深入探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H314
本文编号:2465473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46;H3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2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冯胜利;论汉语“词”的多维性[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4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5 何元建;回环理论与汉语构词法[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6 侍建国;;轻声:北京话声调的空调类——兼论生成规则的语言学依据[J];当代语言学;2006年04期
7 裴雨来;邱金萍;吴云芳;;“纸张粉碎机”的层次结构[J];当代语言学;2010年04期
8 范晓;怎样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J];东岳论丛;1981年04期
9 林茂灿 ,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方言;1980年03期
10 林茂灿 ,颜景助 ,孙国华;北京话两字组正常重音的初步实验[J];方言;1984年01期
,本文编号:2465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65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