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青少年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的年龄变化——南京市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
[Abstract]:Based on a large-scale survey of the language living condition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Nanjing,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is an obvious age change in the language use of local adolescents in the city. Behind this change is the age change of language attitude and language identity. As local teenagers grow up,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with Nanjing dialect is increasing, but their use and recognition of Putonghua is declining. At present, the dialect return of teenagers to some extent belongs to the phenomenon of age difference, which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change of language living environ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enhancement of local consciousness.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selection and the sense of belonging to the language. It i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consider how to enhance the emotional identity of Putonghua in the future so as to better realize the promotion of Putonghua.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长三角地区城市语言状况变化与城市语言规划研究”(项目编号:12CYY019)的科研经费资助
【分类号】:H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孙晓先;蒋冰冰;王颐嘉;乔丽华;;上海市学生普通话和上海话使用情况调查[J];长江学术;2007年03期
2 游汝杰;;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J];修辞学习;2006年06期
3 汪平;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4 尹洪山;康宁;;语言社会化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6期
5 王立;;语言期望与中小学生的语言成长[J];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04期
6 焦成名;;上海土著学生语言行为报告[J];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01期
7 俞玮奇;;普通话的推广与苏州方言的保持——苏州市中小学生语言生活状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10年03期
8 李宇明;戴红亮;;关注本土语言调查 关心现代语言生活——读《基诺族语言使用情况现状及其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春艳;;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之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张艺;;论言语社区的内部同一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聂莎;;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调查与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4 刘洋;;顺应论下的大学生校园用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5 田莉;蒋琴;;中学生对英语教师语码转换的语言态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6 王运祥;语用失误与教学调整[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7 曲辰;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8 肖建安;论语言的变化与变异规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冯丽云;《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张月;;双语社团和双言社团中的语码转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韦美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及其实现途径[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李宏儒;;浦东公务员和教师普通话能力、行为和态度及相关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虹;;警察语言的词汇特点研究[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廖美珍;问答:法庭话语互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张卫国;双语学与新疆双语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曾炜;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孙国亮;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D];上海大学;2007年
9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陈琪;新加坡华语词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连朝霞;“老”=“old”?-“老”字的标记性及其中英文社会认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东芳;关于乌鲁木齐市农民工子女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芳;论商务谈判中的礼貌语言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郝会丽;论新闻语体[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邓晓华;疑问句的功能偏离——转喻功能及其实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毛悦;影响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7 程刚;广西语言态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8 周霜艳;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论网络语言[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9 丁炜;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语言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民钢;试论上海方言的形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齐沪扬,邵洪亮,丁婵婵;沪上在校青年新词语使用情况探微[J];修辞学习;2004年01期
3 游汝杰;;方言和普通话的社会功能与和谐发展[J];修辞学习;2006年06期
4 蒋冰冰;;双语与语言和谐——来自上海市学生语言使用情况的调查[J];修辞学习;2006年06期
5 钟建军;陈中永;;多面体的一面:第二语言学习的社会化过程[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6 杨晋毅;中国新兴工业区语言状态研究(中原区)(上)[J];语文研究;2002年01期
7 曹志耘!100083;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01期
8 汪平;普通话和苏州话在苏州的消长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9 齐沪扬,朱琴琴;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02期
10 薄守生;董照辉;;有关语言生态危机的研究对当前语言政策的影响[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玲;;言语社区内的语言认同与语言使用——以厦门、南京、阜阳三个“言语社区”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2 王远新;;青海同仁土族的语言认同和民族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王丽;施璐;;大理巍山彝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发展调查研究——以大仓镇啄木郎村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田静;;里山彝族青少年语言生活的新特点[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戴庆厦;罗自群;田静;金海月;吴铮;蒋光友;时建;邱月;赵敏;;基诺族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J];南开语言学刊;2007年01期
6 匡腊英;张娜;;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语言使用调查研究及华文教育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12期
7 林文慧;;中国手机短信语言的利弊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09期
8 郭俊锋;;浅谈网络语言对青少年语言应用的影响[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梁涛;;试论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母语教育[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3期
10 胡妍丽;;青少年的“自说自话”——乌鲁木齐市青少年言语现象调查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为蓬;;自然语言应用的容错性[A];逻辑今探——中国逻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6年
2 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郭龙生;;把握言语规律,搞好媒体语言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4 王希杰;;语言的规范化和言语的得体性[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5 李行健;;词义的演变漫议[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6 黄行;;语言多样性与濒危语言问题[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7 吴定川;;布依族的语言使用情况分析[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谢朝群;;什么是互动语言学?[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黄佑源;;汉语规范化问题断想[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王东莉;;外语调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泽润;装腔作势的畸形(gobbledigook)语言[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牛锐;保护语言多样性 构建和谐语言环境[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钟歆;维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N];中国民族报;2006年
4 记者 冯骥 见习记者 马静;少数民族语言使用与文化发展——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拉萨召开[N];西藏日报;2006年
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一半处于消亡边缘[N];浙江日报;2006年
6 欧阳晨雨;不应强限网络语言使用[N];民营经济报;2006年
7 魏江;要保护汉语的纯洁性[N];甘肃日报;2008年
8 张悦;民族语言渐消亡 徒留声声叹[N];中国民族报;2006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莫纪宏;“转折点”、“拐点”与“火星文”[N];法制日报;2008年
10 刘晓红;中国的母语教育水平现在真的“普遍降低”了吗?[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
2 邬美丽;在京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吴炳章;交际博弈论[D];河南大学;2009年
4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5 雷红波;上海新移民的语言社会学调查[D];复旦大学;2008年
6 郭友旭;语言权利和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李曙光;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重新语境化及其在书面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爱华;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10 贾雪睿;中国人的间接式与美国人的直接式交际与语篇组织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萍;征婚启事二十年语言嬗变过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闲;澳门土生葡人的语言态度及语言使用状况调查[D];暨南大学;2007年
3 袁善来;广西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影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4 郭庆;四川来京务工经商人员语言态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5 刘艳;新疆内高班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付丽娟;语言多样性的生态语言学角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安超;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王晓飞;元语否定的标记价值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冯娟;汉语交际中积极礼貌策略使用中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小惠;会话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66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66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