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举式N不N的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
[Abstract]:The non-enumerative N-N can form some special formats, such as "what N-N", "V-what N-N", "whatever / regardless of N-N", "N-no-N", etc. These formats share a common semantic feature: discontent with N-related events. It is generally used in colloquial style to express a certain subjective attitude and has special pragmatic functions.
【作者单位】: 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资助项目(335号)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丁雪欢;;“什么X不X(的)”格式的否定意义及功能[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2 宗守云;汉语“N不N”句研究[J];德州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镇清;从语言的当代性看翻译的文体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宋扬;;现代修辞学中风格研究的两个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李宏伟;;浅议现代汉语修辞教学的整合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邓联健;合作原则对话语连贯性的解释力[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张礼;;现代汉语文艺语体词研究刍议[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张静;从“把”字句和“将”字句的语用分布看语体类型[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付哈利;;试论语境对名量选择的影响——以《史记》、《齐民要术》为例[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马晓红;科学体与艺术体定中结构的语义比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张玉玲,董育宁;从《马桥词典》看韩少功的语言风格[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严小香;;论色彩词的运用对张爱玲言语风格的影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贞;《儿女英雄传》的文学语言审美[D];厦门大学;2009年
4 刘雅峰;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外宣翻译过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郑娟曼;现代汉语贬抑性习语构式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沛沛;固化结构“那什么”及其话语标记功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侯丽霞;朱昒基的语言风格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陈倩倩;基于语料库的高级精读教材书面语词汇的考察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李若曦;《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VP+的”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 毕光伟;“S+V_j+什么+O”构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荟如;新闻深度报道的修辞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贺炜;论“V都不V”格式[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倩倩;《围城》词汇现象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9 窦玉荣;现代汉语“A-X,B-Y”对举格式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孙晶;论俄汉语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一平;“什么”表否定和贬斥的用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王海峰,王铁利;自然口语中“什么”的话语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3 叶川;;析“什么x不x”句式[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4 陆俭明;词语句法、语义的多功能性:对“构式语法”理论的解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敬敏,周芍;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2 钟应春;赵学武;;非对举式“N不N”的语法特征及功能[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袁明军,张慧晶;语义特征研究概观[J];汉语学习;1999年05期
4 董淑华,黄贞姬;古汉语词表现的语义特征例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刁世兰;称呼的转换及其语用功能[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张庆云;说“语义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年04期
7 杨荣祥;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_1+V_2+O”向“V+C+O”演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胡海琼;;英山话的“NP_1+让+NP_2+VP+它”句式[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王小郴;从预设角度看“与其”句和“宁可”句的区别和归类[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红旗;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4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5 靳光瑾;;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与计算机理解的存现句结构及语义特征分析[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6 张亚军;;语用功能词及其词类归属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王景丹;;现代汉语反问范畴的语义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8 颜秀妃;;台湾闽南语副词"搁"的用法刍议[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9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10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2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3 殷治纲;语音语料库的建设和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艳平;现代汉语属性名词语义特征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石德富;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波;对小说文体内语气副词“也许”和“大概”的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晓平;“看来”及其相关格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曲红艳;反诘语气副词的功能考察[D];延边大学;2004年
4 胡玉智;语气副词“偏”与“偏偏”的多角度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叶娟;“除非…,,否则…”句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陈媛;委婉语及其语用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张磊;多维视域下的指类句语用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莉佳;语气词“哈”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华晴岚;对外汉语常用语气助词的教学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振广;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727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7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