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标准重谈——模糊语言学视角
[Abstract]:......
【作者单位】: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基金】:四川外语学院“模糊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功用”项目(批准号:sisu201116)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唐巧惠;;从中西翻译标准的演变展望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韦忠才;论模糊美及其中介[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李晓燕;;翻译标准的哲学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军;冯丹丹;;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2 金磊;工程设计宏观质量的模糊可靠性评价初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4年01期
3 郑小枚;“参考文献”之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张兆才;量化评价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方法[J];安徽体育科技;2002年02期
6 张新峰,成馨;“心”和“heart”的语义比较和对比[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杨朝军;;翻译单位——动态的语篇单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李卫荣;;从文本功能角度看《葛底斯堡演说》的三种译文[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张正石;浅析动词"来"的方向在话语中的变化[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10 陆颖;;翻译标准相对性的哲学诠释学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曙光;;制度分析的误区及其校正——评《制度经济学三人谈》[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张帆;;描写?规定?——译学词典的编纂原则[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周海超;;英语词典中的插图[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孙迎春;;实践型译学词典——兼评《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曾东京;苏珊;;论翻译学词典的附录[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远庆;韩淑红;;谈规范性翻译学词典的特点[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赵巍;;翻译学术语规范化的实践及效果反思[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吕佳擂;任东升;;如何确定翻译家的国别归属[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陕西省内部审计师协会课题组;齐册文;冯均科;;基于危机干预机制的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模式研究[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度全国“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青春;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实现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8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龚怡;高校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钟宝丹;对比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宗岱译本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芮雪梅;赖斯翻译批评理论关照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译本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潇予;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比较David Copperfield四个中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马晓云;从对话意识看林语堂英文创作中的翻译现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军;;中西翻译标准演变史[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马会娟;管兴忠;;中国翻译理论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朱健平;;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张俊杰;;中西翻译标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胡牧;多元翻译理论初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董明;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8期
7 朱志荣;《模糊美学》[J];文艺研究;1993年04期
8 谭载喜;中国翻译与西方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红梅;;女性主义的“忠实”翻译标准[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2 马丹;;浅谈翻译之基本标准——忠实通顺[J];科技信息;2009年30期
3 于群;;自然语言中翻译的模糊性[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4 廖涛;邓微波;;“忠实”翻译标准——解释学的解释[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吕燕;;翻译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黄敏;翻译标准与译文质量———浅析《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所附参考译文中的某些不恰当翻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7 窦汝芬;;浅谈阐释理论与翻译标准的“叛逆”[J];广西教育;2009年33期
8 彭娟娟;;翻译标准述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刘正刚;肖烨;;翻译标准的调节器——翻译目的[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李传玲;;从“忠实”到“理性多元”:翻译标准的构建[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晏如;;译事五题[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3 王恩冕;;应当重视翻译史的教学与研究[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4 李春喜;;试论语音的模糊性对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的影响及对策[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陈莲香;;浅谈模糊言语在交际中的效应[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颖;;从典型范畴理论看模糊语言的两个维度[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高永欣;;翻译理论与译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黄华新;徐慈华;;汉语隐喻逻辑表征的个案分析[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9 王晓星;;汉语语音模糊模式识别[A];模糊数学和系统成果会论文集[C];1991年
10 胡佩迦;;“差不多”和“差点儿”的认知考察[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光强;中译公司:借世博良机转型[N];华夏时报;2009年
2 沈锡伦;词义的性质[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3 记者 徐华西;模糊语言研究要注重更新方法[N];光明日报;2008年
4 郑辉;“信、达、雅”与翻译理论[N];福建日报;2003年
5 李景端;听季羡林先生谈翻译[N];光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尹训宁;让翻译不再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阻碍[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7 黄希玲;对翻译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8 李景端;福建:近代中国翻译家的故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何广见;普通话水平测试涉及到的几个概念[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10 教育部语用司;外文使用亟需规范和引导[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2 朱晔;翻译的模糊性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杨娟;现代汉语模糊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朴哲浩;影视作品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奚念;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易经;试论翻译学体系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红梅;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思考文学翻译中的翻译标准问题[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2 杨万鹏;论数字化翻译标准[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赵良;翻译标准的重新定位[D];苏州大学;2005年
4 曾昭艳;也论翻译的忠实标准[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红;试论文化误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传玲;翻译标准的解构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楚立峰;解构主义翻译观述评[D];福州大学;2006年
8 王伟娟;交替传译中的模糊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陆彦;多元系统理论及其在商务翻译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段晓宇;翻译伦理规范下的译者忠实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98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98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