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
[Abstract]:The stud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hows that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not only rhetorical devices, but also two modes of thinking, and are important means to form the conceptual system of human being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ssence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conceptual metonym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Conceptu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theory are widely used in the study of word formation, grammatical structure and semantics, especially in cognitive lexical semantics. The emerge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neologisms also contain the operation of metaphorical or metonymy thinking.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英移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及其应用”(10CYY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H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春;;概念隐喻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6期
2 张捷;;概念隐喻在写作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孙蕾;;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写作教学[J];考试周刊;2009年29期
4 施叶丽;;概念隐喻体系下汉译英翻译模式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5 郭笑甜;谭慧宁;;英语词汇中的概念隐喻[J];青年文学家;2009年17期
6 唐汉娟;;唐诗《琵琶行》中的概念隐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王义静;周剑霞;;隐喻认知和英语多义词学习[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4年00期
8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徐欣;;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对比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史玮璇;顾臻臻;;概念隐喻理论和英语中多义词的记忆[J];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晁继周;;把词典编纂与词汇研究结合起来[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2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王静;;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词汇研究——关于《新编日语》(1-4册)[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静;;从三结合角度看对外汉语句式教学——以“被”字句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润生;;试论新词新义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从新词语“猛料”说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秋野;;心理词汇研究与双语教学[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在西方开始引起重视[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魏弥贤;江桥;;《〈旧满洲档〉与〈加圈点档〉索校》前言[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忠鑫;词汇研究之大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2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开拓词汇研究须“高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语言所 祖生利;学者气度 诗人情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4 马丽;汉语称谓研究十年[N];光明日报;2005年
5 周志锋;精心编纂 别具一格[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6 记者 韩晓玲邋通讯员 张波 龙雨;海内外专家聚焦中文信息处理[N];湖北日报;2007年
7 通讯员 姜俊俊邋记者 余传诗;较全面系统整理殷墟甲骨文词义的首部专著问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山大;全国词汇训诂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贾钰;王还教授: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开创者[N];光明日报;2002年
10 记者毛晓梅;《现代汉语异形词规范词典》出版[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贵良;敦煌道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王颖;包山楚简词汇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3 夏凤梅;《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6 化振红;《洛阳伽蓝记》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毓瑾;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2 汤晓云;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靓;科技类英语词汇的概念隐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寇丽莉;“心”隐喻的认知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小异;汉语中“学习”概念的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铨;从概念隐喻视角解读《简·爱》[D];苏州大学;2009年
7 唐汉娟;陶渊明诗歌中的概念隐喻[D];湖南大学;2008年
8 曾晓燕;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英语习语教学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张二娟;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莎翁作品中的时间隐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刘丽丽;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通感[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991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49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