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简“有”字句特点刍议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exhaustive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evant words and examples of Chu bamboo slips, this paper reveals seve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u bamboo slips'"you" sentence: 1. "Yes." The structure shows a rich semantic relationship. 2. The grammatical form and frequency of the word "you" are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the text. It is found that the "V have" structure, which is rare in ancient times, is relatively rar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出土战国楚简文献语料库的补充与深加工”(项目编号:09JJD740010)的资助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先亮;郑娟曼;;汉语“有”字句的语体分布及语用功能[J];修辞学习;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5 周守晋;“主观量”的语义信息特征与“就”、“才”的语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7 樊孝忠,李宏乔,李良富,叶江;银行领域汉语自动问答系统BAQS的研究与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8 王晖,王建科;出土文字资料与古代神话原型新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张小峰;试谈否定和语气的互相影响[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解植永;;《左传》、《史记》判断句比较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运章;;论伏羲、女娲氏与少典、有(虫乔)部族[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林志鹏;;释楚系简帛中的“弼”字——兼论车蔽之形制及别名[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陶炼;;“因为”分句与“如果”分句比勘——因果类复句与条件类复句差异初探[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5 柯彼德;;以话题为纲——提高汉语语法教学效率的新尝试[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李泉;;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7 彭利贞;;论“应该”的情态与体的互动关系[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8 陈前瑞;;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柴秀敏;;《诗经》语言特殊语序的考察[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10 罗运环;;楚地出土简帛与荆楚文化[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4 蔡金亭;语言因素对英语过渡语中使用一般过去时的影响[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5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7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艳;“A有/没有B(这么/那么)X”的语义认知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3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4 刘东;英汉否定结构的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5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6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7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俞晨玮;英汉指示代词的功能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巍然;命题及其表述:英汉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10 张洪岩;英汉情态助动词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古代汉语“有”字句研究综述[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王光全;“把”字句的原型用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付习涛;;关于构式“有+VP”[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5 董秀芳;“是”的进一步语法化:由虚词到词内成分[J];当代语言学;2004年01期
6 杨安红;“NP_1有NP_2”句式新探[J];东方论坛;2004年04期
7 高育花;;《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中的处置式[J];古汉语研究;2006年02期
8 汪化云,陈金仙;也说“有+VP”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孙琴;对话中的“有+VP”句[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何亚南;汉语处置式探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语言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夏凤梅;《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申敬善;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贺红梅;《水浒传》中的四种述补句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邵洪亮;“V在+L”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吕吉宁;“有”字句的语法化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郭浩瑜;《红楼梦》述补结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古敬恒;楚简遣策车类字词考释[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李平;高华平;;《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中异体字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徐新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新补字意义说略[J];语言研究;2008年02期
4 易德生;;“复辅音”问题再探——从楚简中的通假异文看[J];咸宁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5 刘宝俊;;论战国楚简从“心”之字与心性之学[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张学城;;《说文》古文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蒋德平;;从楚简新出字看《说文》新附字[J];武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蒋德平;;从楚简新出字看《说文》或体[J];辞书研究;2007年06期
9 马振凯;;郭店楚简《老子》“U,
本文编号:2507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07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