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给力”语义及其使用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2 13:54
【摘要】:"给力"是保留于汉语方言中的古词,本意为"出劳力"。"给力"如今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双重词性。作为动词,有"给予帮助"、"使……精彩"等语义;作为形容词,有"牛的"、"棒的"、"好的"、"酷的"、"精彩的"等语义,这说明"给力"语义有了新发展。如今所使用的大多是它的形容词含义,反映了人们利用"给力"这个词宣泄情感的需要。从修辞分类上可以把它视作是兼有中性词色彩的标准的谈话体词汇,是方言词的升格。"给力"在一些权威正式报刊中的出现,标志着"给力"作为古词的复苏。"给力"的双重词性加上使用者的主观性,使之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
[Abstract]:"giving strength" is an ancient word retained in Chinese dialects, which originally means "labor". "giving strength" now has the double lexical nature of verbs and adjectives. As verbs, there are "give help", "make wonderful" and other semantics; as adjectives, there are "cow", "great", "good", "cool", "wonderful" and other semantic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has been a new development in the meaning of "giving power". Nowadays, most of the adjectives are used, reflecting the need for people to use the word "power" to vent their emotions. In terms of rhetorical classification,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standard discourse vocabulary with neutral word color, and it is the upgrading of dialect words. The emergence of "giving power" in some authoritative official newspapers marks the revival of "giving power" as an ancient word. The double word nature of "giving power"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user make its connotation rich and fuzzy, and has unique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古籍所;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H13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燕华;对语法翻译教学法的批评之批评[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贾冠杰,向明友;论CCELD的微观结构[J];辞书研究;1999年03期

3 孙丽红;;英语拟声词的理据和认知策略[J];外国语言文学;2005年04期

4 朱应平;刍议诉讼活动中的翻译人员[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杨宝忠;论“以音考字”[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王德春,蔡慧萍;英语借词使汉语更丰富[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7 韩福领;英语教学法研究新趋势[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董桂荣;;英语作文常见问题对教学的启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丁晓丹;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假借初探——《周南》《召南》假借考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10 杨金菊;性别和语言[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2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海燕;试论英语辞格系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肖锋;论叙事作为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春红;溶栓颗粒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及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4 谢小四;英汉动名词比较的符号观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杰;《韩非子》助动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郭静;克拉玛依市汉维师生交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帅;蒋斧本《唐韵》残卷异体字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王剑瑶;汉语英源外来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向阳;作为修辞的新闻语体[D];西北大学;2007年

10 王莹;张可久散曲用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婷;;常用协同副词的协同语义序列与内部差异[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3期

2 孟雯;;说“给力”[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1期

3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人称代词的换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李鑫华;试论Anagram与析字的审美价值、语义内涵与文化民俗意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王健昆;副词“顿时”的语义和句法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S1期

6 郑军;;“足足”的句法语义机制[J];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邓静子;;从特殊词汇的语义内涵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文教资料;2008年01期

8 程宏;;武汉楼盘名的语言特点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2期

9 黄如;;试析中英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内涵[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10 葛婷;;协同副词的语义特征与语义网络[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周美玲;;可换位的描摹性定语句和状语句的比较[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汤晓林;;语气副词“一旦”及其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乃文;;谈《大英俄汉词典》及其语义等值[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邓红风;;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燕玲;;很”与“太”连带结构的比较与分析[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6 郑敏惠;;古代书论审美语词“气”之语义分析与溯源[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彭振川;现代汉语假设句的认知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玲;“没A没B”格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凯利曼·木沙尤甫;维吾尔谚语语义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周;反问句的三个平面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殷世宇;形容词独立存在的鉴定标准[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曾李;“本X”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爽;新兴网络族词的“小三角”考察[D];渤海大学;2013年

7 刘汉鹏;从关联理论角度理解幽默[D];吉林大学;2004年

8 陈鹤三;美国对外政策话语的语义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9 王宇波;小句视点下的动宾超常搭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钱佳;“太”及“太A”类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221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221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1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