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的异质语理论与话语分析
【作者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项目“体裁互文性的批评性研究”资助(课题号:631121)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3 辛斌;巴赫金论语用:言语、对话、语境[J];外语研究;2002年04期
4 凌建侯;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评介[J];中国俄语教学;2000年03期
5 张德明;鲁迅小说的社会杂语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建侯;从哲学-语言学看巴赫金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彭宣维;;西方文学批评史重构——以评价范畴为依据的审美立场综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龚长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体裁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魏俊玲;张立忠;毕鑫;;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 探索高校互动式教育[J];大家;2010年12期
5 张艺;;《恩主》中梦境的符号学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12年01期
6 张杰;;俄苏诗学理论在中国的接受[J];俄罗斯文艺;2009年03期
7 王彤;;巴赫金的符号学理论与幼儿语言习得研究——以幼儿“给”核句的习得为例[J];俄罗斯文艺;2011年04期
8 张卫东;;殊途同归的解构与颠覆——巴赫金与巴特符号学思想的内在动源刍议[J];俄罗斯文艺;2012年01期
9 杨晶;;巴赫金理论思想概述[J];甘肃农业;2006年11期
10 白丽梅;曹进;;符号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杰;;符号学王国的构建:语言的超越与超越的语言——巴赫金与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研究[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彦;新闻话语对话性的文本分析与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佟颖;社会符号学与翻译基本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启军;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8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9 李曙光;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重新语境化及其在书面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C.S.路易斯《纳尼亚传奇》中的人物和形象构造[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蒋三军;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3 韩蕾;俄语冲突言语体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武耀博;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姜晓伟;奥运会吉祥物设计及价值历史演进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6 周凡雅;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说翻译批评[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雁华;奥巴马关于华尔街金融改革演说的人际意义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金艳丽;批判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语篇对比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9 肖辉;拒绝孤独的狂欢:托马斯·哈代《卡斯特桥市长》与贾平凹《浮躁》的现实关怀[D];西北大学;2004年
10 尹小玲;走近边缘[D];西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森原;巴赫金:在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评伯纳德·唐纳尔斯的新作[J];国外文学;1997年01期
3 张会森;俄语修辞学:成就、问题和发展趋向[J];中国俄语教学;1999年01期
4 张荣翼;从边缘到中心——词、曲、小说的文体变迁与知识分子话语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洁;话语分析与泛读课教学[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2 熊沐清;话语分析的整合性研究构想[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3 朱毅恒,周亚卉;语境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白德铭;;论话题与话题框架的互动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S1期
5 黄振定;试论话语分析的三个标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6 唐小松;话语分析在外贸函电或谈判中的运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7 赵华敏;关于“■てはしぃ”的话语分析——以“(Nに)V-てはしぃ”与“Nが(は)V-てはしぃ”的区别为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0年03期
8 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年05期
9 武建国,谢洪;批判性话语分析的新成果——Fairclough《分析话语》评介[J];现代外语;2004年04期
10 刘伊梅;浅谈话语分析在翻译中的应用——加强翻译中的语篇意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朱中都;;范代克的宏观结构论和英语篇章教学[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徐晓叶楠;林丹华;;“神奇的心灵捕手”:对华语影视作品的心理医生形象建构策略的话语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周静敏;;活跃在法律实践领域的话语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易美珍;;幽默的预设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侯敏;孙建军;;面向汉英机器翻译的句组研究[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袁薇薇;;互惠教学中的阅读策略与背景知识的互动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周佶;徐薇;;对“5.12”大地震后《纽约时报》和《新京报》相关报道的媒体话语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甘莅豪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隐喻:媒介话语分析的利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刘津;多向度的话语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3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施旭;“批评话语分析”具有文化特殊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顾曰国;话语、权力与话语剖析[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北京大学 陈汝东;话语学研究现状与趋势[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学习时报;2004年
8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弗兰斯·H. 范·爱默伦 《论辩》编辑部,焦兵译;《论辩》:一份有关推理的国际刊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湛晓白;“新史学”如何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任俊英;典型报道的话语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3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清华大学;2006年
4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陈群;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反思困境及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王磊;布什反恐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10 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王娟;英语语言中公共场合下言语交谈的性别差异[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3 蒋莉华;从话语过程的角度看口译[D];四川大学;2003年
4 唐文俐;对海明威的作品“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人物对话的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何倩;美国黑人英语中说唱音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希茹;话语分析与听力理解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辉;分析话语标记语的能力对交替口译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董素蓉;隐喻的语篇功能[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e,
本文编号:2541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41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