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民族性格载体的途径分析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原苏联国家语言现状和语言政策研究”(10YJA74012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阳阳;;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2 邱启添;;广告语言艺术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3 文敏;;浅谈黎族的语言与崇拜[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4 王明明;;思维差异折射下的英汉语言差异[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5 马强;;从汉英词汇空缺现象透视东西方文化差异[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2期
6 马丽;;中西广告语中的文化差异浅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7 刘莉;;浅析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8 徐波;;甬舟自古就有一座“跨海大桥”:语言之桥[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周佳;;浅析礼貌策略[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10 谢奇勇;李益;;湖南省临武县语言(方言)的分布[J];湘南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木森;;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张良林;;语言中的不明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夏中华;;语言潜显理论价值初探[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4 孟华;;语言的传道士[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5 黄俊杰;;试论广义写作[A];贵州重庆河北海南四省市写作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郭龙生;;语言潜、显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7 刘家荣;;语言的社会符号性[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关定华;张家录;;语言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韩红;;“语言国情学”、“跨文化交际学”、“文化语言学”之比较考察[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10 段红梅;;语言、世界、人的信息本性[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梁晓华;欧洲开展“语言年”活动[N];光明日报;2001年
2 毛志成;评点“北京语言”[N];北京日报;2005年
3 东行;全球语言大排名[N];中国妇女报;2001年
4 李宇明;强国的语言与语言强国[N];光明日报;2004年
5 Philip E. Ross;带“色”的语言[N];经济观察报;2004年
6 岳渊如;语言是用来做什么的?[N];解放日报;2004年
7 潘凤亮;语言是条流动的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8 知之;清除语言“病毒”[N];中国文化报;2003年
9 思文;让语言具有穿透力[N];云南经济日报;2001年
10 昕桦;语言热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博弈[N];中国审计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鲍志坤;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姜君丽;中国外语教学方式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田阡子;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9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秀娟;修辞中的偏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庆伟;论人性完善的语言维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丽君;民族语言意识与跨文化交际[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旭慧;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尚喜梅;论语言和语境的实现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马晓梅;经济实力与外语教学市场的语种竞争[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7 秦海丹;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张娟娟;论中英文化差异对汉英语言形式及语词含义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王薇薇;语言与跨文化交际[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沛富;预制语言与语言教学[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542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42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