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意向性视域下实体隐喻的翻译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7 05:26
【摘要】:翻译是源语表达的意义在目的语中的再现过程。心智哲学语言研究以语言反映人的心智为基本假设,为解释语言表达的意义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实体隐喻是以具体有形的实体或物质表达抽象事件、活动与情感的隐喻类型。按照心智哲学的观点,实体隐喻是心智以一物理解另一物过程的语言表征,实体隐喻喻体表达的意义需要追溯到实体隐喻构建的心智活动方能确定。本文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为框架分析了产生实体隐喻的心智活动过程及其喻体的语义结构,并基于意义取向的翻译观探讨了实体隐喻的翻译方法。
【图文】:

意向性


实浔嗉酑遥?002:2379)。心智哲学认为,人的一切意识活动都是主体针对心智中一个特定客体而进行的思维、言语或行动等的对象性活动。意向性是人的意识的一项核心内容,具体指认知主体关指和表征事物、属性、事态的能力,是一次意识活动的发端,并贯穿于这一活动的整个过程,表现为意识活动中认知主体对对象的注意、过滤、选择、表征时的心理状态,并呈现判断、评价、表征的功能。总之,人的意向性是客观存在的,与作为对象性活动的意识活动是一种相伴相随的关系。在心智哲学中,意向性的框架涉及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如图1所示)。意向内容是指主体在意向域里“关指”的内容,意向态度是指主体的心理感受,具体指主体对所关指的内容抱有什么态度。其中,意向态度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次范畴。即(1)相对估量,如重(于)、前(于)、显(于)、先(于)等;(2)心理状态,如相信、知道、希望、爱/恨等;(3)心理取向,如中性、形象、委婉、谐趣、美/丑化等。所以更具体地说,作为认识活动的基础,人的意识活动始于人的感觉和知觉。所谓感觉,它是指来自人的大脑对外界及其体内组织对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注意、过滤和初步反应;所谓知觉,它是对系列性的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认识的过程(徐盛桓,2012:46-52)。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知涉及认知主体对意识活动中的“注意”进行选择、过滤、分配和定位。由于“以自我为中心”(self-centered)的本性,主体出于自爱和自利的需要,所注意的或经过过滤后所选择的,,即注意力所“指向”或“关指”的,总是与自我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譬如,对一个逛书店的人来说,书店里有许多可能刺激其感觉器官的东西,但一般情况下,其注意力总是“指向”或“关指”他要买的书,而不会是书架、电脑、文具等其他东西

心智模型,实体


澜缰械氖挛锞哂形锢碛胄?理双重属性(physicalproperty与mentalproperty)。物理属性是事物自身的、具有可还原性的特点,心理属性则是事物以其物理属性为动因连杆(causenexus)给人的心理感受。心与物的这种因果关联也叫“心物随附性”。唐诗人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就是事物这种双重属性的一个很好说明。从心智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隐喻是说话者的意向性对关指的内容和所采取的态度做出定向后,在意向态度制约下由关指的事物(本体)的物理属性主导,通过事物(喻体)的物理属性作用于人的心理感受而实现的(如图2所示)。以唐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为例,诗人关指的内容是自己“身世迟暮,壮志难酬”的人生境况,构成“暮年是夕阳”这一实体隐喻的本体。图2实体隐喻构建的心智模型(改编自徐盛桓2012)在这一具体人生境况的物理属性主导下,“夕阳”的物理属性———霞光辉映,无限美好;即将消逝———作为动因连杆给诗人以激抗与低沉的心理感受而成为这一实体隐喻的喻体。由实体隐喻构建的这一心智活动过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作为一个以意向性为起点的心智活动过程,实体隐喻喻体表达的意义涉及说话者意向内容与意向态度。还以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实体隐喻“暮年是夕阳”为例。喻体“夕阳”自然不是用来指称客观上“将要落山的太阳”,而是诗人心中已经确定的客体,即关指的内容———“人之暮年”;而诗人借“将要落山的太阳”这一意象来指称“人之暮年”的做法反映的是诗人的一种心理取向/意向态度,即以一种形象而委婉的方式表达已经确定的客体。综合起来,实体隐喻“暮年是夕阳”的喻体“夕阳”表达的意义包括意向内容———人之暮年和意向态度———形象、委婉两个部分(如图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s

本文编号:25571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571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0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