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方言中的“平分阴阳”及其地理分布

发布时间:2019-11-11 12:55
【摘要】:文章利用"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中930个汉语方言点的材料,对"平分阴阳"的类型、地理分布进行描写,分析了部分官话、晋语、吴语、土话等方言"今平声不分阴阳"的性质,最后还与古上声、去声、入声的清浊分调现象进行了比较,并根据现有汉语方言的材料,对"平声"的古今调值、调型进行了简要分析。
【图文】:

地理分布,汉语方言,平声,阴平


且平声都为低调。四“平分阴阳”的地理分布从图1可以看到,“平分阴阳”在全国形成了大面积的连片分布,是汉语方言语音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部分分化”中只有“部分次浊平字归阴平”在胶东半岛、湘西乡话区形成了小范围的连片分布,这些地区古平声的分化途径与其他汉语方言有所不同,只有浊塞音、塞擦音、擦音声母字发生了声调分化,鼻边音声母字仍读原调(归阴平);其他“部分分化”则呈散点状分布在“系统分化”中,是在“系统分化”的基础上调类合并所致。值得注愈的是,平声不分阴阳的现象在北方官话

汉语方言,阴平,调型,附注


从对全国930个汉语方言点阴平调调型的考察来看(见图2),阴平调仍以“平调型”居多,有406个点的阴平调仍为平调。以上两点似乎支持在发生清浊分调时,大部分汉语方言的平声是一个高平调,因此各点“平分阴阳”的现象表现得极为一致。当然,这一推测还有待于对更多汉语语音史文献进行梳理后才能得以验证。“东”的调型【5〕陈英.试论库车话的底层调类及调值[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l).【6〕丁邦新.丁邦新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何大安.声调的完全回头演变是否可能?[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本,1994.【8]侯精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英;试论库车话的底层调类及调值──兼谈其调类的演变[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王临惠;山西方言声调的类型(稿)[J];语文研究;2003年02期

3 沈明;山西晋语古清平字的演变[J];方言;1999年04期

4 李树俨;论“平分阴阳,入派三声”[J];语文研究;2000年01期

5 刘俐李;乌鲁木齐回民汉语的单字调连读调和调类的共时演变——兼论声调层次[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张世方;汉语方言三调现象初探[J];语言研究;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5 卜师霞;《史记》中“看”义类单音动词的历史比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丁崇明;语言演变的过程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冯亚丽;贾岛诗歌用韵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席嘉;;“叫化”考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范晓;;被字句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J];长江学术;2006年02期

10 黎新第;20世纪《中原音韵》音系研究进程与方法回顾[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荣光启;;句法转换:从古典诗到白话诗[A];中国新诗一百年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其智;;“由”字句的语篇分析[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6 赵爱武;;《诗经》“有+S”式考辨[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7 梁磊;;声调与重音——汉语轻声的再认识[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张燕来;兰银官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5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彭泽润;衡山南岳方言的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峻嵘;《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学;2001年

2 戴红亮;“女”部字语义与文化内涵透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章文静;江淮方言、汉语普通话和英语标准发音语音体系的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5 赵立伟;《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鲜丽霞;“二拍”中的助词“得”[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7 谭代龙;《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姚新奕;抽象与具体[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9 栗学英;义净译著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茂灿 ,颜景助;北京话轻声的声学性质[J];方言;1980年03期

2 熊正辉;怎样求出两字组的连读变调规律[J];方言;1984年02期

3 侯精一;温端政;田希诚;;山西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2期

4 贺巍;;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3期

5 侯精一;;晋语的分区(稿)[J];方言;1986年04期

6 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9年04期

7 熊正辉;官话区方言分ts t■的类型[J];方言;1990年01期

8 石锋;;吴江方言声调格局的分析[J];方言;1992年03期

9 刘俐李;;新疆汉语方言的形戍[J];方言;1993年04期

10 沈明;山西晋语古清平字的演变[J];方言;199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泽民;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区方言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4 李巧兰;河北方言中的“X-儿”形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利;长治方言中的使感结构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志耘;王莉宁;;汉语方言中的韵母分调现象[J];语言科学;2009年05期

2 亓海峰;;轻声性质的跨方言研究[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雷伯长;;说邵武方言[J];语言研究;1984年02期

4 周楚庠;威宁汉语方言调查报告(续一)[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年01期

5 金有景;;襄垣方言效摄、蟹摄(一、二等韵)字的韵母读法[J];语文研究;1985年02期

6 刘若云;;汉语方言形容词表示程度的语法手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汪平;;吴江方言声调再讨论[J];中国语文;2008年05期

8 罗自群;;汉语方言读上声的持续标记“倒”[J];语言研究;2006年01期

9 谢小玲;;浅谈汉越声调的异同[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10 曹志耘;;湘西方言里的特殊语音现象[J];方言;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熊怀苑;;浅谈汉语拼音优化教学的理念与方法[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2 袁振华;曾洁;;加强普粤拼音优化教学研究,促进华文教育现代化[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3 张嘉星;;《闽语库》的定位、建构与社会效应分析[A];2007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英君;;从上声偏误引发的对PSC语音标准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普通话培训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张雪平;;试论制约推广普通话的因素[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6 唐有章;;一种新的现代汉语序列法[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7 罗万;彭泽润;;汉语拼音及其词式书写自动处理[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8 郭毅;彭泽润;;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第八次学术会议综述[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八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毛海涛;尽快制定保护汉语方言政策[N];人民政协报;2004年

2 周耀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统一路径:从“书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语同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甄达真;鄂尔多斯汉语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国[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4 邹启宇;语言是无须“保卫”的[N];南方周末;2010年

5 陈荣岚;汉语方言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N];文艺报;2004年

6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先生”可以自称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7 刘茜;《汉语方言地图集》填补语言学空白[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蓝武芳;广西方言的文化生态[N];广西日报;2005年

9 李方清;女书就是妇女使用的文字[N];湖北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王宏宇;我国语言学的基础性工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高云峰;声调感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龙海燕;洞口赣方言语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孙毕;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王红梅;汉语方言动词重叠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虹;日本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及偏误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帅;《元刊杂剧三十种》与《中原音韵》用韵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何江;汉族学生与维族学生对普通话声调的范畴感知[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洁;太原方音百年来的演变[D];山西大学;2005年

5 周骞;听力障碍儿童汉语语调产出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于华;扬州方言的声调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7 邵晶;山西高平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吴玉萍;浅析建水汉语方言语音对学习普通话语音的影响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谭秋瑜;视觉反馈对外国留学生单声调习得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赖仙仙;河南洛宁方言语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9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59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8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