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提”产生言说义的过程及动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云霞;;从身体行为到言说行为——修辞动因下言说动词的扩展[J];当代修辞学;2010年05期
2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3 董正存;;词义演变中手部动作到口部动作的转移[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晓军;;“说V就V”的表达功能及虚化发展[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2 陆燕;;从英语动词名词化的动态意义看其修辞特色[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3 范振强;;“不由得”的语法化和主观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4 王文琦;;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主观性考察[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胡斌彬;俞理明;;“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徐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多义虚词认知建构[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7 郭才正;;从用频差异看转折连词的主观性——以“只是”、“可是”、“但是”为例[J];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8 吴早生;;现代汉语“这/那”指示义与主观评价及话题功能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沈家煊;;副词和连词的元语用法[J];对外汉语研究;2009年00期
10 方寅;夏燕舞;;言说动词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5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丹;高等HSK作文中复句使用研究及教学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伟;“V就V在P”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暨南大学;2011年
5 张磊;“为了”目的句句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君;现代汉语解注关系并列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惠慧;Because引导的原因句的主观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顿婷;现代汉语“何X”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维芳;论非典型助动词“堪”及其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丽娟;现代汉语话语形容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曾艳青,吴怀智;“扌”(手)部动作动词的意义伸展与转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刘正光;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3 魏红;;从肢体行为到言说行为——试析明清山东方言里一类词义的演变[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6年03期
4 王云路;张凡;;释“踊跃”及其他——兼谈词义演变的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力游,熊永红;科技翻译中的逻辑推理[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胡梅红;也谈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马》[J];常熟高专学报;2000年05期
3 贺昌;从符号到隐喻──以《弃妇》为例对现代诗作结构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姜玲;语言的隐喻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李庶琦;英汉隐喻互译中的对应问题[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6 刘耘华;“游戏”与“对话”:隐喻的诠释学[J];国外文学;2001年01期
7 贾志高;隐喻语言理解的语用和心理语言学阐释[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黄祖江;作为概念和语言形式的“隐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蒋国学;隐喻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耿艳梅,阮红梅;也谈隐喻翻译的合成理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赵宗金;;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方法论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徐玲;;从关联理论看英汉隐喻差异引起的交际失误[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3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4 邵敬敏;小孩子是怎么学说话的?[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田北(记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两个隐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汪维辉;古人如何“吃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7 李森;寻找失去的生活[N];黑龙江日报;2000年
8 毛亚庆(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基础教育应给孩子奠定什么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葛红兵;2002年的文革叙事[N];中国文化报;2002年
10 董强;《昨日之岛》:荡向文学之极[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南潮;受事宾语提升的最简主义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5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6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王媛;现代汉语单音节动作动词的方向性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娟;《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3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龙帅;英语隐喻的语言学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周琳;英汉名动转用的认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鹏;奥基弗绘画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0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60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