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突围:论偏离的理据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黄育才;正确看待当前的汉英混用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乐金声;汉语仿词与英语类比构词之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陈芙蓉;试论语境中的语义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徐澄;;英语词汇文化重合现象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杨晓黎;鲁迅小说词语的形象色彩义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蒋绍愚;;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孙建军;汉字的超符号功能及其文化意义[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9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10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邹琼;;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方欣欣;;听力课中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9 孟柱亿;;韩汉孪生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3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贾影;中西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场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8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强;夸张和低调的英汉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严灵;论俄语篇章中的景物描写[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潘龙刚;语感、语言意识与语文教学论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周春林;艺术语言运思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孙静;论语境顺应[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罗怿;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谈隐喻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8 唐小春;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9 崔桂珍;[D];安徽大学;2003年
10 朱宪超;现代汉语中声音象征意义的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敏;从自然言语与教师话语的风格差异谈教师话语的效能[J];外语教学;2002年04期
2 鞠红;论低调陈述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2 梁务景;《修辞学习》第一期指瑕[J];修辞学习;1997年04期
3 李土金;朱熹修辞学说的哲学精神[J];修辞学习;2001年02期
4 骆小所;简谈21世纪修辞学的研究[J];修辞学习;2002年01期
5 肖庚远;修辞学的性质任务及其他[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6 刘焕辉;从修辞学到言语交际学[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7 赵家新;科学化:修辞学的必由之路[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3年Z1期
8 王希杰;科学方法和修辞学的繁荣[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9 曹德和;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江苏省修辞学会95年学术年会侧记[J];修辞学习;1995年05期
10 王德春;在修辞学与民族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的开幕词[J];楚雄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希杰;;第三届汉语修辞和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词[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江海漫;;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偶辞格切入的可行性——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有感[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媛嫒 曾毅平;多学科交融中的修辞学[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宗廷虎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修辞学会及华东修辞学会顾问;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玉成;“智慧的声音”[N];学习时报;2002年
4 马美著;汉字修辞:修辞学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5 北京大学 陈汝东;话语学研究现状与趋势[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晓白;汉语也有风格[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8 潘文国邋口述 本报记者 张英 记录;潘文国:100年来,我们用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N];南方周末;2007年
9 记者 徐华西;模糊语言研究要注重更新方法[N];光明日报;2008年
10 张国功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重构:逻辑起点的重立与内涵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2 李义海;西周金文修辞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丁秀菊;先秦儒家修辞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罗渊;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论纲[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9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罗群;论修辞学的社会实践[D];广西大学;2007年
2 孔飞燕;语词的广义修辞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农雪梅;汉泰比喻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4 袁媛;语言学理论在广告文本中的运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孙文娟;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广告语言中的劝说手段[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林旺芳;理论与实践: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龚茂华;《马氏文通》修辞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莉莉;现代汉语同语式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月华;修辞格中的逻辑悖论[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10 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72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57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