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钓鱼岛事件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31 15:36
【摘要】: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始终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并且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尽管两国一直致力于邦交关系正常化,但依然存在不稳定因素以及不尊重历史的言辞。2012年9月,日本政府将钓鱼岛“国有化”的行为,激起了新一轮的紧张局势和两国对峙。钓鱼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对此立场坚定。日本政府也表达了对此争端的态度。作为埋下这场纷争的历史因素的重要力量,美国也强调了自己的立场和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的见解。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对此事件给予持续关注,他们对这场争端的报道也是立场各异。因此,理解新闻报道背后的言外之意至关重要。语言学为从新的视角分析这场事件以及相关报道提供有力工具。本研究旨在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解读钓鱼岛争端,并且从《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中截取了相关报道作为分析样本。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强调对语篇尤其是公共话语的批评性分析。它主要关注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它力图揭示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权力关系,尤其是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基于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式和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特征,揭示隐藏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本研究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在文本层面,从及物性、情态和词汇选择三方面展开对语篇语言学特征的分析;在话语实践层面,从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进行分析;在社会实践层面,从更广的语境层面展开分析,包括制度、环境和社会文化语境。更重要的是,本研究专注于意识形态如何被嵌入到这三个层面中。 通过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在报道和嵌入意识形态时所使用的语言技巧具有相似性。然而,在对钓鱼岛争端所持的观点上,两份报纸差异明显。读者将会无意识地被隐藏的意识形态影响。两份报纸都不是绝对客观或价值中立的,因为他们服务于各自的政府。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在形成二者之间的差异上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研究为新闻读者提供启示:在读取和判断新闻报道时,新闻读者应该提高自身的批评语言意识。同时,中国的新闻报道工作者也应该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应致力于塑造客观公正的中国形象,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最后,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必然趋势。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新闻报道在促进外语教学与学习上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15;H3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院菊霞;;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2008年初中国雪灾报道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01期

2 张延续;批评语言学与大众语篇——对美国新闻周刊的批评性分析[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3 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1期

4 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27766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7766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