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语言符号的特性与表达功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跃平;;试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共性与个性[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河宁;孟海华;饶睿;;中国古代人际传播思想中的关系假设[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2 李思龙;;关于语言单极化和文化趋同化问题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李爽;视觉符号的抽象程度与意义表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5 钟首民;非语言符号传播中的性别差异[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童谨;;论现代技术的危险和人的历史责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熊澄宇,孙 晖;从符号学理论看网络传播[J];当代传播;2002年04期
8 杨艳华;程绍华;王昕;胡欣;曲珍;;藏英手势语交际短路现象初探[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陈定才;;大学生“网络同居”社会问题浅析[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张世友;论“慎独”精神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杨广军;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伍静;中美传播学早期的建制化历程与反思[D];复旦大学;2007年
4 陈圣浩;景观设计语言符号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5 吴红雨;当代中国电视受众需求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钱纪芳;和合翻译观照下的服装文字语言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胡兴华;软件技术的哲学探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李蒙;赛博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方毅;中国生态文明的SST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甜;铁凝小说语言符号的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卢晶蕊;粘土动画角色设计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3 晏九s
本文编号:2807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807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