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结构间“来、去”的使用倾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曹艳芝;也说“来”“去”的空灵性[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居红;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5 王葆华;同动式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6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熊仲儒;;致使的语音实现及其句法蕴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刘忠华;谈主语的确定[J];安康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9 方小中;定中结构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杨峥琳;刘倩;;离合词中时量补语位置探析——从“结了十年婚”说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周小婕;;数词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马跃珂;;汉语的“重复”与英语的“Repetition”[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3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胡玉华;《世说新语》助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6 张雪莲;《水浒全传》的数量表达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国治;英汉语篇语法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其对英汉翻译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9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10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冠华;;处宾动趋结构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2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李江;从《汉语初级教程》看对外汉语教学补语体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刘道锋;“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毛宇;从“v+q”述补结构看单音节动词下位语义特征[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张丹;汉语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在法语中的表述[J];法语学习;2002年03期
7 杨希英;趋向补语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宋文辉;补语的语义指向为动词的动结式的配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田宇贺;名词性成分在“V+趋+来”结构中的位置制约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10 田宇贺;对“动+趋+名”结构的初步考察[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牛彦敏;现代汉语“复合动趋式+宾语”的语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方式构词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高增霞;;论连动结构的有界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满在江,宋红梅;N为受事连动结构的句法分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许利;;时序原则对汉语连动结构的制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辛承姬;连动结构中的“上”字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戴庆厦;邱月;;藏缅语与汉语连动结构比较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02期
7 方绪军;前有介词短语的二项连动结构的结构关系的依据[J];汉语学习;1997年05期
8 钟发远;《论语》连动结构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9 张倩;;“把”字句的连动本源与“把”字句的教学[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年04期
10 戴庆厦;邱月;;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胡建刚;复谓结构和汉语动态语义格的句法实现[D];暨南大学;2007年
5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亓翠云;英汉连动结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2 李沛;现代汉语连动结构间“来”“去”使用情况之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伟业;《战国策》连动结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滔;论汉语连动结构的英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辉;从生成语法看汉语动词同宾结构的句法归属[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晓华;现代汉语连动句及其习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许利;现代汉语连动结构中的论元共享[D];湖南大学;2006年
8 刘若杨;“V着(N)+VP”格式再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英;“有+NP+VP”结构探析[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高瑞林;连动式的句法语义及其认知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13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81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