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梵汉对勘的《十地经》(前三品)同经异译代词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1 18:50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法东渐,佛经翻译工作的开展,产生了大量的汉译佛典。这些汉译佛典数量巨大,内容丰富,是研究中古汉语的重要材料。其中,异译经更集中、更直观地表现出各种译经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文字使用方面的差异,也可能是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甚至是译者翻译风格的差异。因此,对同经异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竺法护译《渐备一切智德经》、鸠摩罗什译《十住经》、佛陀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简称六十华严·十地品)(卷二十三至二十七)、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地品》(简称八十华严·十地品)(卷三十四至三十九)、尸罗达摩译《佛说十地经》这五部同经异译佛典为研究对象,将五部译经与梵文原典的前三品进行对勘,并从代词的角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汉译佛经中代词发展演变的规律,为中古汉语代词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份可考的资料。本文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结合《十地经》平行梵文本,从语法角度对《十地经》(前三品)五个汉译本的人称代词进行对比分析。第三章,结合《十地经》平行梵文本,从语法角度对《十地经》(前三品)五个汉译本的指示代词...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同经异译研究现状
1.2.2 代词研究现状
1.3 《十地经》异译经及梵文平行本
1.3.1 《十地经》异译经
1.3.2 《十地经》梵文平行本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十地经》(前三品)同经异译的人称代词比较研究
2.1 第一人称代词
2.1.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2.1.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一人称代词对勘情况
2.1.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一人称代词总结
2.2 第二人称代词
2.2.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二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2.2.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二人称代词对勘情况
2.2.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二人称代词总结
2.3 第三人称代词
2.3.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三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2.3.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三人称代词对勘情况
2.3.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三人称代词总结
第3章 《十地经》(前三品)同经异译的指示代词比较研究
3.1 近指代词
3.1.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近指代词对比分析
3.1.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近指代词对勘情况
3.1.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近指代词总结
3.2 远指代词
3.2.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远指代词对比分析
3.2.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远指代词对勘情况
3.2.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远指代词总结
3.3 特指代词
3.3.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特指代词对比分析
3.3.2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特指代词对勘情况
3.3.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特指代词总结
3.4 泛指代词
3.4.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泛指代词对比分析
3.4.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泛指代词对勘情况
3.4.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泛指代词总结
3.5 统指代词
3.5.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统指代词对比分析
3.5.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统指代词对勘情况
3.5.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统指代词总结
3.6 逐指代词
3.6.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逐指代词对比分析
3.6.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逐指代词对勘情况
3.6.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逐指代词总结
3.7 旁指代词
3.7.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旁指代词对比分析
3.7.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旁指代词对勘情况
3.7.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旁指代词总结
第4章 《十地经》(前三品)同经异译的疑问代词比较研究
4.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疑问代词对比分析
4.1.1 询问事物
4.1.2 询问原因
4.1.3 询问方式方法
4.1.4 反诘
4.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疑问代词对勘情况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十地经》(前三品)梵汉对勘缩略符号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汉佛经疑问代词“何等”“何”地位演变差异探究[J]. 高列过.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6)
[2]从梵汉对勘看早期翻译对译经人称代词数的影响[J]. 龙国富.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03)
[3]论同经异译的语言学价值——以《无量清静平等觉经》等三部异译经为例[J]. 卢巧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4]从异译经看中古部分语法现象的历时层次[J]. 陈祥明.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7(03)
[5]三部《维摩诘经》疑问词比较研究[J].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06(03)
[6]“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J]. 董琨. 中国语文. 2002(06)
[7]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J]. 贝罗贝,吴福祥. 中国语文. 2000(04)
[8]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J]. 胡湘荣. 古汉语研究. 1994(02)
[9]从鸠摩罗什的佛经重译本与原译本的对比看系词“是”的发展[J]. 胡湘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3(03)
博士论文
[1]《道行般若經》及同經異譯本语法比較研究[D]. 叶慧琼.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 季琴.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道行般若经》代词研究[D]. 吴苗苗.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无量寿经》同经异译研究[D]. 倪小兰.浙江大学 2009
[3]鸠摩罗什译经疑问代词研究[D]. 李建生.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六度集经》代词分析[D]. 韩鑫.曲阜师范大学 2008
[5]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研究[D]. 熊娟.浙江大学 2007
[6]三国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 曾亮.湖南师范大学 2007
[7]《六度集经》同经异译研究[D]. 何运敏.湖南师范大学 2007
[8]东汉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 张春秀.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1809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2.1 同经异译研究现状
1.2.2 代词研究现状
1.3 《十地经》异译经及梵文平行本
1.3.1 《十地经》异译经
1.3.2 《十地经》梵文平行本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十地经》(前三品)同经异译的人称代词比较研究
2.1 第一人称代词
2.1.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2.1.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一人称代词对勘情况
2.1.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一人称代词总结
2.2 第二人称代词
2.2.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二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2.2.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二人称代词对勘情况
2.2.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二人称代词总结
2.3 第三人称代词
2.3.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三人称代词对比分析
2.3.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三人称代词对勘情况
2.3.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第三人称代词总结
第3章 《十地经》(前三品)同经异译的指示代词比较研究
3.1 近指代词
3.1.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近指代词对比分析
3.1.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近指代词对勘情况
3.1.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近指代词总结
3.2 远指代词
3.2.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远指代词对比分析
3.2.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远指代词对勘情况
3.2.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远指代词总结
3.3 特指代词
3.3.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特指代词对比分析
3.3.2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特指代词对勘情况
3.3.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特指代词总结
3.4 泛指代词
3.4.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泛指代词对比分析
3.4.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泛指代词对勘情况
3.4.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泛指代词总结
3.5 统指代词
3.5.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统指代词对比分析
3.5.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统指代词对勘情况
3.5.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统指代词总结
3.6 逐指代词
3.6.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逐指代词对比分析
3.6.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逐指代词对勘情况
3.6.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逐指代词总结
3.7 旁指代词
3.7.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旁指代词对比分析
3.7.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旁指代词对勘情况
3.7.3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旁指代词总结
第4章 《十地经》(前三品)同经异译的疑问代词比较研究
4.1 汉译本《十地经》(前三品)疑问代词对比分析
4.1.1 询问事物
4.1.2 询问原因
4.1.3 询问方式方法
4.1.4 反诘
4.2 梵、汉本《十地经》(前三品)疑问代词对勘情况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十地经》(前三品)梵汉对勘缩略符号表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汉佛经疑问代词“何等”“何”地位演变差异探究[J]. 高列过.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06)
[2]从梵汉对勘看早期翻译对译经人称代词数的影响[J]. 龙国富.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03)
[3]论同经异译的语言学价值——以《无量清静平等觉经》等三部异译经为例[J]. 卢巧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4]从异译经看中古部分语法现象的历时层次[J]. 陈祥明.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2007(03)
[5]三部《维摩诘经》疑问词比较研究[J]. 王玥雯. 长江学术. 2006(03)
[6]“同经异译”与佛经语言特点管窥[J]. 董琨. 中国语文. 2002(06)
[7]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J]. 贝罗贝,吴福祥. 中国语文. 2000(04)
[8]鸠摩罗什同支谦、竺法护译经中语词的比较[J]. 胡湘荣. 古汉语研究. 1994(02)
[9]从鸠摩罗什的佛经重译本与原译本的对比看系词“是”的发展[J]. 胡湘荣.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3(03)
博士论文
[1]《道行般若經》及同經異譯本语法比較研究[D]. 叶慧琼.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三国支谦译经词汇研究[D]. 季琴.浙江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道行般若经》代词研究[D]. 吴苗苗.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无量寿经》同经异译研究[D]. 倪小兰.浙江大学 2009
[3]鸠摩罗什译经疑问代词研究[D]. 李建生.南京师范大学 2008
[4]《六度集经》代词分析[D]. 韩鑫.曲阜师范大学 2008
[5]中古同经异译佛典词汇研究[D]. 熊娟.浙江大学 2007
[6]三国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 曾亮.湖南师范大学 2007
[7]《六度集经》同经异译研究[D]. 何运敏.湖南师范大学 2007
[8]东汉汉译佛经代词研究[D]. 张春秀.湖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18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51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