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動詞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5 16:37
本文以《管子》作為研究對象,在定量統計的基礎之上,通過歷時的比較和共時的比較,對其中的動詞進行了窮盡性描寫和分析,歸納出了《管子》7個動詞小類音義表。全文八章,加上結語共計九個部分。文章以張猛《<左傳>謂語動詞研究》為研究樣板,以王力先生提出的“詞彙.語法範疇”理論為詞類劃分標準,將《管子》中的動詞劃分為7個小類:行為動詞、狀態動詞、能願動詞、存在動詞、感知動詞、比類動詞和趨止動詞。文章詳細描寫了7個小類的基本情況,逐一分析了它們的用法特點,並且盡可能充分地將有關的例句列舉了出來。行為動詞和狀態動詞是《管子》中數量最多,用例最豐富的兩大動詞小類。行為動詞共803個,11871個用例;狀態動詞339個,1921個用例。研究表明,《管子》一書中;狀態動詞與行為動詞之間並非涇渭分明、界限明晰,不少詞事實上兼有行為動詞和狀態動詞的性質,在結構上的標識為:行為動詞主語是施事,不帶賓語的,或者說無實行為動詞,都可以轉化為狀態動詞;行為動詞主語是受事,不帶賓語,都可以轉化為狀態動詞。語言具有社會性和系統性,而一定的時期的語言,其詞彙有着自身的特點。考察共時平面的詞彙,通過同時代語料的相互...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管子》其人其書
1.1.1 管子其人
1.1.2 《管子》的成書年代
1.1.3 《管子》的語料價值
1.2 與動詞研究有關的幾個基本問題
1.2.1 動詞研究的意義
1.2.2 漢語動詞分類的討論
1.2.3 上古漢語動詞研究現狀
1.3 《管子》語言學研究現狀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論基礎
1.4.2 《管子》版本與本研宄電子文本的建立
1.4.3 區分字與詞,詞與詞組
1.4.4 義位與義位的確定
1.4.5 動詞的提取和统計
1.5 研究目標
1.6 本文的創新点
第二章 行為動詞
2.1 行為動詞研究回顧
2.2 行為動詞的特點
2.2.1 行為動詞主語是施事,帶直接賓語
2.2.2 行為動詞主語是施事,賓語由介詞引進(或者稱為帶間接賓語)
2.2.3 行為動詞主語是施事,不帶賓語
2.2.4 行為動詞主語是受事,不带寅語
2.2.5 行為動詞主語是受事,施事由介詞引進
2.3 行為動詞“期”個案考察兼論《輕重乙》章中一句的斷句與釋義
2.4 行為動詞“艾”個案考察兼論《侈糜》章中一語段的斷句
第三章 狀態動詞
3.1 狀態動詞不帶賓語
3.2 狀態動詞带使動賓語
3.3 有關狀態動詞與其他詞類區別的討論
3.3.1 狀態動詞與行為動詞的區別
3.3.2 狀態動詞與形容詞的區別
3.4 狀態動詞“朝”個案研究及《霸形》章中一句的斷句與釋義問題
第四章 能願動詞
5"> 4.1 當5
4.2 敢
4.3 可
4.4 肯
4.5 能
2 "> 4.6 宜2
4.7 欲
4.8 願
第五章 存在動詞
5.1 “有”和“無”
4 ”"> 5.2 “死”和“亡4”
5.3 在
第六章 感知動詞
6.1 表示情感、態度的感知動詞
6.2 表示言語行為的感知動詞
1”和“謂2”"> 6.2.1 “謂1”和“謂2”
6.2.2 名
1”和“曰2”"> 6.2.3 “曰1”和“曰2”
2”和“為3”"> 6.2.4 “為2”和“為3”
6.2.5 云
6.2.5.1《管子·侈靡》篇“云”字臆詁
6.2.6 言
3"> 6.2.7 令3
6.2.8 “語1”和“語2”
6.2.9 諫
3 "> 6.2.10 說3
6.2.11 戒
3 ”和“命4”"> 6.2.12 “命3”和“命4”
5"> 6.2.13 稱5
6.2.14 呼
第七章 比類動詞
7.1 表示相似關係的比類動詞
8 "> 7.1.1 称8
7.1.2 “當2”和“當4”
7.1.3 類
7.1.4 譬
1 "> 7.1.5 如1
7.1.6 若
7.1.7 似
1 ”"> 7.1.8 “同”和“異1”
2"> 7.1.9 猶2
7.2 表示比較關係的比類動詞
第八章 趨止動詞
8.1 趨止動詞的特點
8.2 趨止動詞的分類研究
8.2.1 表示移動狀態的趨止動詞
8.2.2 表示非移動狀態的趨止動詞
8.3 從“以及”的用例看《管子》的成書年代
結語
附錄
1.《管子》行為動詞音義表
2.《管子》狀態動詞音義表
參考文獻
1. 語料類
2. 著作類
3. 論文類
作者在攻讀博古學位期間公開發表的論文
後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解[J]. 杨逢彬. 长江学术. 2012(02)
[2]《论语》三辨[J]. 杨逢彬. 中国哲学史. 2011(04)
[3]《论语》语词琐记[J]. 杨逢彬. 古汉语研究. 2011(02)
[4]《论语》“何有於我”解——兼论所谓“不难之词”[J]. 杨逢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1)
[5]先秦“于”字比较句考察[J]. 胡斌彬.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6]近90年来汉语双宾句式研究述评[J]. 徐志林.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7]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J]. 司玉英.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8]古汉语双宾式的个案考察与理论研究——《荀子》双宾式论析[J]. 于峻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9]从词汇角度看《列子》的成书时代补证[J]. 王东. 古汉语研究. 2009(01)
[10]《高僧传》被动句研究[J]. 邱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博士论文
[1]《论语》与其汉魏注中的常用词比较研究[D]. 赖积船.四川大学 2004
[2]西周金文语序研究[D]. 潘玉坤.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 时兵.安徽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管子》反义词研究[D]. 唐瑭.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管子》复音词研究[D]. 王顼.西南大学 2009
[3]《管子》同义词语研究[D]. 王洁.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左传》双宾语句研究[D]. 相宇剑.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79153
【文章来源】:上海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0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管子》其人其書
1.1.1 管子其人
1.1.2 《管子》的成書年代
1.1.3 《管子》的語料價值
1.2 與動詞研究有關的幾個基本問題
1.2.1 動詞研究的意義
1.2.2 漢語動詞分類的討論
1.2.3 上古漢語動詞研究現狀
1.3 《管子》語言學研究現狀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論基礎
1.4.2 《管子》版本與本研宄電子文本的建立
1.4.3 區分字與詞,詞與詞組
1.4.4 義位與義位的確定
1.4.5 動詞的提取和统計
1.5 研究目標
1.6 本文的創新点
第二章 行為動詞
2.1 行為動詞研究回顧
2.2 行為動詞的特點
2.2.1 行為動詞主語是施事,帶直接賓語
2.2.2 行為動詞主語是施事,賓語由介詞引進(或者稱為帶間接賓語)
2.2.3 行為動詞主語是施事,不帶賓語
2.2.4 行為動詞主語是受事,不带寅語
2.2.5 行為動詞主語是受事,施事由介詞引進
2.3 行為動詞“期”個案考察兼論《輕重乙》章中一句的斷句與釋義
2.4 行為動詞“艾”個案考察兼論《侈糜》章中一語段的斷句
第三章 狀態動詞
3.1 狀態動詞不帶賓語
3.2 狀態動詞带使動賓語
3.3 有關狀態動詞與其他詞類區別的討論
3.3.1 狀態動詞與行為動詞的區別
3.3.2 狀態動詞與形容詞的區別
3.4 狀態動詞“朝”個案研究及《霸形》章中一句的斷句與釋義問題
第四章 能願動詞
5"> 4.1 當5
4.3 可
4.4 肯
4.5 能
2
4.8 願
第五章 存在動詞
5.1 “有”和“無”
4
5.3 在
第六章 感知動詞
6.1 表示情感、態度的感知動詞
6.2 表示言語行為的感知動詞
1”和“謂2”"> 6.2.1 “謂1”和“謂2”
6.2.2 名
1”和“曰2”"> 6.2.3 “曰1”和“曰2”
2”和“為3”"> 6.2.4 “為2”和“為3”
6.2.5 云
6.2.5.1《管子·侈靡》篇“云”字臆詁
6.2.6 言
3"> 6.2.7 令3
6.2.9 諫
3
3
5"> 6.2.13 稱5
第七章 比類動詞
7.1 表示相似關係的比類動詞
8
7.1.3 類
7.1.4 譬
1
7.1.7 似
1
2"> 7.1.9 猶2
第八章 趨止動詞
8.1 趨止動詞的特點
8.2 趨止動詞的分類研究
8.2.1 表示移動狀態的趨止動詞
8.2.2 表示非移動狀態的趨止動詞
8.3 從“以及”的用例看《管子》的成書年代
結語
附錄
1.《管子》行為動詞音義表
2.《管子》狀態動詞音義表
參考文獻
1. 語料類
2. 著作類
3. 論文類
作者在攻讀博古學位期間公開發表的論文
後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语》“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解[J]. 杨逢彬. 长江学术. 2012(02)
[2]《论语》三辨[J]. 杨逢彬. 中国哲学史. 2011(04)
[3]《论语》语词琐记[J]. 杨逢彬. 古汉语研究. 2011(02)
[4]《论语》“何有於我”解——兼论所谓“不难之词”[J]. 杨逢彬.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01)
[5]先秦“于”字比较句考察[J]. 胡斌彬.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6]近90年来汉语双宾句式研究述评[J]. 徐志林.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7]双宾兼语句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J]. 司玉英.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8]古汉语双宾式的个案考察与理论研究——《荀子》双宾式论析[J]. 于峻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9]从词汇角度看《列子》的成书时代补证[J]. 王东. 古汉语研究. 2009(01)
[10]《高僧传》被动句研究[J]. 邱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博士论文
[1]《论语》与其汉魏注中的常用词比较研究[D]. 赖积船.四川大学 2004
[2]西周金文语序研究[D]. 潘玉坤.华东师范大学 2003
[3]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 时兵.安徽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管子》反义词研究[D]. 唐瑭.山东师范大学 2010
[2]《管子》复音词研究[D]. 王顼.西南大学 2009
[3]《管子》同义词语研究[D]. 王洁.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左传》双宾语句研究[D]. 相宇剑.暨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79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79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