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限制”与“描写/非限制”之争的破与立:汉语名词修饰语研究新视角

发布时间:2021-01-22 11:47
  "破与立"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思想。经过几十年的讨论,汉语名词修饰语研究的既有模式"限制与描写"、"限制与非限制",在理论自洽和对语言现象的解释方面,仍有争议。本文把限制性界定为言语交际双方对名词所指事物进行指别的策略,提出"限制性包含描写性"的新模式,对既有模式下存有争议的语言现象进行解释,并从入景理论的视角探讨这一模式的认知理据。 

【文章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4,(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引言
2. 破的必要性:“限制”与“描写”及“限制”与“非限制”之争的困境
    2.1“限制”与“描写”之争
    2.2“限制”与“非限制”之争
3. 立的办法:限制性与描写性再认识及其认知理据
    3.1“限制性”、“描写性”与“非限制性”再认识
        3.1.1 关于限制性
        3.1.2 关于描写性
        3.1.3 关于非限制性
    3.2 汉语名词修饰语再认识的认知理据
4.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定语的限制性和描写性及其认知基础[J]. 贺阳.  世界汉语教学. 2013(02)
[2]认知语言学事业[J]. 文旭.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1(02)
[3]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J]. 石定栩.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05)
[4]汉语语法研究中理论方法的更新与发展[J]. 陆俭明.  汉语学习. 2010(01)
[5]以认知为基础的英汉对比研究——关于对比认知语言学的一些构想[J]. 文旭.  中国外语. 2009(03)
[6]由背景化触发的两种句法结构——主语零形反指和描写性关系从句[J]. 方梅.  中国语文. 2008(04)
[7]汉语关系小句的认知语用观[J]. 文旭,刘润清.  现代外语. 2006(02)
[8]论现代汉语关系分句的限定性[J]. 陈宗利,温宾利.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03)
[9]“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 陆丙甫.  世界汉语教学. 2003(01)
[10]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J]. 文旭.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02)



本文编号:29931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29931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b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