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唐五代至现代汉语方所介词历时考察

发布时间:2021-02-25 01:14
  方所介词是按照意义划分出来的一个介词小类,在汉语介词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当前学术界对介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方所介词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和不足。本文选取了17个方所介词作为考察对象,调查、统计这些方所介词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通过具体描写、专书比较描述了介词概貌,对这些介词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比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总体上对汉语方所介词进行考察,包括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语料来源、考察对象、研究方法、划分标准等方面。第二章则重点考察了唐五代至现代汉语方所介词的语法功能、介词位置、出现年代及具体使用情况。第三章选取了几本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专书比较,从介词数量、位置、使用频率等方面比较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方所介词系统的差异。第四章分析了影响介词选用和介词短语位置的因素。最后是结语,总结全文。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及判定标准
    1.3 语料分期与来源
    1.4 前人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共时描写与历时分析相结合
        1.5.2 各个历史时期专书比较
        1.5.3 调查与举例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 方所介词历时描写
    2.1 近代汉语之前已有的介词
        2.1.1 于
        2.1.2 自
        2.1.3 由
        2.1.4 顺
        2.1.5 沿
        2.1.6 临
        2.1.7 当
        2.1.8 把
    2.2 在近代汉语中出现新用法的介词
        2.2.1 从
        2.2.2 在
        2.2.3 就
        2.2.4 向
    2.3 近代汉语新产生的介词
        2.3.1 往
        2.3.2 望
        2.3.3 朝
        2.3.4 照
        2.3.5 打
    2.4 小结
第三章 方所介词专书比较
    3.1 近代汉语各时期方所介词比较
        3.1.1 《世说新语》方所介词与《敦煌变文集》方所介词的比较
        3.1.2 《敦煌变文集》方所介词与《清平山堂话本》方所介词的比较
        3.1.3 《清平山堂话本》方所介词与《金瓶梅词话》方所介词的比较
        3.1.4 《金瓶梅词话》方所介词与《儿女英雄传》方所介词的比较
        3.1.5 小结
    3.2 近代汉语方所介词与现代汉语方所介词比较
第四章 方所介词影响因素
    4.1 影响介词选用的因素
        4.1.1 语体色彩
        4.1.2 由古到今的虚化过程中概念域的取向不同
        4.1.3 语用习惯及其他
    4.2 影响介词位置选择的因素
        4.2.1 语义因素
        4.2.2 介词位置不同,动体与路标凸显的侧面不同
        4.2.3 语用因素
        4.2.4 其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金瓶梅词话》中的时间、处所、方向类介词初探[J]. 曹炜.  苏州大学学报. 2003(04)
[2]现代汉语介词的内部差异及其影响[J]. 陈昌来.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3]论《金瓶梅词话》中的介词[J]. 许仰民.  中州大学学报. 2000(03)
[4]处所介词“向”的产生及其发展[J]. 马贝加.  语文研究. 1999(01)
[5]介词“就”萌生过程中的两个句法位置[J]. 马贝加.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6]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 郭锡良.  古汉语研究. 1998(01)
[7]介词“就”的产生及其意义[J]. 马贝加.  语文研究. 1997(04)
[8]介词“于”的起源和发展[J]. 郭锡良.  中国语文. 1997(02)
[9]时间的一维性对介词衍生的影响[J]. 石毓智.  中国语文. 1995(01)
[10]“N+在+处所+V”句式语义特征分析[J]. 齐沪扬.  汉语学习. 1994(06)



本文编号:3050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50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e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