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在+宾语”介词短语与乌克兰语相应表达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6 01:34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从功能语法,语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考察汉语“在+宾语”结构和乌克兰语相应表达的对比。第一章:“在+宾语”短语研究综述。本章回顾了关于“在+宾语”短语的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一方面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也指出其研究存在的问题。前言中提到的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但是研究还有值得深入的地方。关于本文研究的内容,大家的看法有存在不一致的地方,这些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二章:“在+宾语”结构的语法功能方面主要考察了汉语的“在+宾语”短语和乌克兰语的不同之处。全面地展示了“在+宾”短语在中乌语言之间的异同性。功能语法比较主要讨论了“在+宾”作状语情况。第三章:在+宾语结构的语义关系方面主要从处所和时间两方面进行比较。“在+宾语”短语可以表示施事位置,受事位置,和“施+受”的位置,这与乌克兰语不完全相同。时间考察方面,从时段和时点角度表明乌克兰语只能指出时间。第四章:乌克兰人习得汉语“在+宾语”短语要注意的问题。这考察了汉语“在+宾语”短语不一定能表示副词或固定的介词,而且在施事位置,受事位置和“施+受”的位置表现上有所不同。时点和时段的表现也有差异。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在+宾语”结构的语法功能与乌克兰语相应情况比较
(一) “在+宾”结构作状语
(二) “在+宾语”结构作补语
(三) “在+宾语”结构作定语
第三章 “在+宾语”结构的语义特点与乌克兰语相应情况比较
(一) “在+宾语”表示施事和受事的共同处所
(二) “在+宾语”表示受事所在的处所位置
(三) “在+宾语”表示施事所在的处所位置
第四章 乌克兰人习得“在十宾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五章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在+处所”的语义功能与关系化[J]. 何春香.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7)
[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介词“在”的意义多元性[J]. 曾剑.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3]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 宋文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4]“在”字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J]. 孟万春. 殷都学刊. 2006(04)
[5]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J]. 孟万春.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0)
[6]“在”字句句式的语义分析[J]. 杨金.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7]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 方经民.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2)
[8]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4(02)
[9]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J]. 马贝加. 中国语文. 2003(01)
[10]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 方经民.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3)
本文编号:3051872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在+宾语”结构的语法功能与乌克兰语相应情况比较
(一) “在+宾”结构作状语
(二) “在+宾语”结构作补语
(三) “在+宾语”结构作定语
第三章 “在+宾语”结构的语义特点与乌克兰语相应情况比较
(一) “在+宾语”表示施事和受事的共同处所
(二) “在+宾语”表示受事所在的处所位置
(三) “在+宾语”表示施事所在的处所位置
第四章 乌克兰人习得“在十宾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五章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议“在+处所”的语义功能与关系化[J]. 何春香.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7)
[2]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介词“在”的意义多元性[J]. 曾剑.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3]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 宋文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4]“在”字句的语用价值和特点[J]. 孟万春. 殷都学刊. 2006(04)
[5]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J]. 孟万春. 重庆社会科学. 2006(10)
[6]“在”字句句式的语义分析[J]. 杨金.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7]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 方经民.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2)
[8]汉语“在+方位短语”里方位词的隐现机制[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4(02)
[9]在汉语历时分析中如何区分动词和介词[J]. 马贝加. 中国语文. 2003(01)
[10]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 方经民.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3)
本文编号:3051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051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