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朱骏声转注新探

发布时间:2021-03-28 15:30
  朱骏声所著《说文通训定声》是一部对古汉语的词义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的转注假借之书。其中“转注”部分积累的大量的关于词义引申的材料及解释清晰地体现了古汉语词义的演变轨迹,对其进行作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整理古汉语词义引申的理据和类型,对古汉语词汇发展研究也有理论参考价值。我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说文通训定声》的转注材料,挖掘朱骏声在“转注”材料的罗列中所揭示的古代汉语词义引申方式和引申类型,展现朱氏对词义引申材料排列过程中隐含的认知思维过程,并结合实例说明隐喻、转喻与词义引申的关系,分析隐喻、转喻在古代汉语词义引申中的作用,推论出语义变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是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转喻性和隐喻性思维,进而从语言的内部和外部去寻找词义引申的动力和条件,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阐释经典,以期对汉语学史、训诂学、语义学及认知词汇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绪论部分首先简要介绍朱骏声及《说文通训定声》,接下来阐明选题缘由及意义,概述前人研究综述,阐述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阐述转喻理论,接下来分析转喻与词义引申的关系,揭示朱骏声于转注部分对引申义列的排列...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选题意义及目的
    1.2 前人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材料及理论方法
2 朱骏声“转注”材料中由转喻引发的词义引申
    2.1 转喻概说
    2.2 转喻在词义引申中的作用
    2.3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引发的词义引申
    2.4 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引发的引申
3 朱骏声“转注”材料中由隐喻引发的词义引申
    3.1 隐喻概说
    3.2 隐喻与词义引申
    3.3 隐喻引发的词义引申
4 结语
    4.1 论文所做工作的研究工作
    4.2 本文得出的结论
    4.3 本文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汉语动词词义引申的义素运动模式研究[J]. 何书,马景仑.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
[2]反向引申探析[J]. 徐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3]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J]. 徐莲.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5)
[4]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J]. 勾俊涛.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5]再论《说文通训定声》[J]. 白兆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6]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新论[J]. 邵文利.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7]古汉语中的实词虚化现象刍议[J]. 赵玲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8]从心理学角度看词义引申的途径[J]. 杜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01)
[9]朱骏声转注观的剖析——七谈“六书”的转注[J]. 孙中运.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1995(03)
[10]古汉语词义的动静引申[J]. 武惠华.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5(04)

博士论文
[1]《说文通训定声》的词义研究[D]. 何书.南京师范大学 2006
[2]《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 安兰朋.安徽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认知视角初探[D]. 王春燕.首都师范大学 2009
[2]汉语词义引申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 徐海英.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说文通训定声》“口”部引申义系统语义分析[D]. 张丽萍.山东大学 2006
[4]今文《尚书》词义引申研究[D]. 朱淑华.扬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05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05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9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