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V都V了”格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8 00:07
  “V都V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使用较为频繁的一个格式,针对性的研究甚少,只在讨论“V副VP”格式时会偶尔论及。本文拟从多个角度切入,对该格式的构造、意义、功能进行细致分析,并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考察。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框定论文的研究对象,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导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本文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先立足结构主义,解析“V都V了”格式的四个组件,对能够进入格式的“V”进行考察,分析格式的句法功能;再尝试用认知语言学解释格式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间的不对称现象。第三章从构式语法理论出发,将半开放半固定的“V都V了”视为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构式,分析其构式义,包括语义和语用功能。研究格式与后续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格式在语篇中所体现的多层次的心理意义。第四章从功能学派的话题和焦点理论着手,证明“V都V了”是一种特殊的拷贝式话题结构,在短小的四字格式中,拷贝双方占据了两个焦点的位置,使格式在语用上有了特殊的凸显焦点的作用。第五章对一系列与“V都V了”格式相似的平行格式如“V也V了”、“V就V了”、“V是V了”等进行共性和个性分析,并将格式与最为相近的“V...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
        1.1.1 研究对象
        1.1.2 排除对象
    1.2 研究现状
        1.2.1 “V 副 VP ”的研究
        1.2.2 “V 也/ 都V P ”的研究
        1.2.3 “V 都V 了”的个案研究
        1.2.4 关于“都”、“也”区别的研究
        1.2.5 方言角度的研究
        1.2.6 小结
    1.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V 都V 了”格式的描写及认知解释
    2.1 组件分析
        2.1.1 格式中的“V ”
        2.1.2 格式中的“都”
        2.1.3 格式中的“了”
    2.2 句法功能
        2.2.1 句法成分
        2.2.2 句子成分
    2.3 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
        2.3.1 否定形式“V 都没V”
        2.3.2 信息量的不对称
        2.3.3 句法功能的不对称
        2.3.4 “V ”预设的不对称
第三章 “V 都 V 了”的构式义及篇章中的语义研究
    3.1 “V 都V 了”的构式义
        3.1.1 相关理论概说
        3.1.2 构式义试析
        3.1.3 构式义的产生
    3.2 “V 都V 了”的后续小句
        3.2.1 “V 都V 了”的后续小句
        3.2.2 “V 都V 了”与后续小句的逻辑关系
        3.2.3 语境对“V 都V 了”心理语义的影响
第四章 拷贝式话题结构“V 都 V 了”的双焦点凸显功能
    4.1 “V 都V 了”的话题结构类型
        4.1.1 相关理论概说
        4.1.2 “V 都V 了”是一种话题结构
        4.1.3 拷贝式话题结构
        4.1.4 话题“V 1 ”的隐现
    4.2 “V 都V 了”的双焦点凸显功能
        4.2.1 焦点及焦点的分类
        4.2.2 自然焦点“V 了”
        4.2.3 焦点敏感算子“都”
        4.2.4 标记焦点“V 1”
        4.2.5 双焦点凸显功能
第五章 “V 都 V 了”的平行格式比较
    5.1 平行格式的集合
    5.2 平行格式的分类
        5.2.1 平行格式的共性
        5.2.2 平行格式的个性
        5.2.3 小结
    5.3 “V 都 V 了”与“V 也 V 了”的比较
        5.3.1 基本义1 式与强调义2 式的分化
        5.3.2 “V 都 V 了2 ”与“V 也 V 了2 ”的强调义形成机制比较
第六章 “V 都 V 了”格式的方言考察
    6.1 “V 都V 了”的方言分布
    6.2 北部吴方言区的“V 也 V 哉/ 勒”格式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爱V不V”的构式分析[J]. 李文浩.  现代外语. 2009(03)
[2]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的形成[J]. 王霞.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认知语言学构式观[J]. 陈香兰.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现代汉语里谓语拷贝话题句的功能[J]. 薛宏武,胡惮.  语言与翻译. 2009(01)
[5]“V归V”句式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 钟雪君.  语言与翻译. 2009(01)
[6]“V也VP”的语用特征、认知解释及句式归属[J]. 王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7]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的发展概况[J]. 王霞,钟应春.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1)
[8]焦点敏感算子“只”的量级用法和非量级用法[J]. 殷何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1)
[9]试论“V也/都VP”的构造特征及其“也”、“都”的表达功用[J]. 王圣博.  汉语学习. 2008(05)
[10]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J]. 王霞.  北方论丛. 2008(05)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 钟华.安徽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上海方言中三种特殊格式形容词[D]. 王海强.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VO就VO”格式的多角度考察[D]. 郭初建.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现代汉语“V也VP了”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 高同英.华中师范大学 2008
[4]普通话与都昌方言话题句的比较研究[D]. 冯桂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6
[5]“V1也V1P”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 王霞.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144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144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5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