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 1 )+有+NP 2 +VP”句式考察和探源
发布时间:2021-06-09 22:41
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一直是讨论的焦点,学术界对其分类、是否应该取消等等也未有定论。本文主要选取大多和兼语句处于交叉状态的“(NP1)+有+NP2+VP”句式作为对象进行描写。而这一类句式,学者们大多认为它是“有、无”类兼语式。但是我们通过查阅历时和共时的语料,发现“(NP1)+有+NP2+VP”句式不但内部是异质的,而且它和兼语句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文在对该句式特征考察的基础上,也用历时的语料证明了该句式的来源,并试图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该句式的来源进行了解释。最后,我们把这一句式和典型的兼语句以及英语进行对比,从而得出,“(NP1)+有+NP2+VP”句式和典型的兼语句不论来源还是其内部的特点,都是完全不同的,不应归为一类。首先,本文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描写方法,对这类句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揭示了“(NP1)+有+NP2+VP”句式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句法、语义特征。并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句式进行变换。通过变换,我们发现,“(NP1)+有+NP2+VP”句式内部是异质的。结合它们之间的不同,我们分别定性了该句式中“有”的词性,并且结合认知语言学对其进行解释。其次,本文对“(NP1)+有+...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NP1)+有+NP2+VP”句式考察
2.1 引言
2.2 “有+NP+VP”句式分析
2.2.1 “NP”的结构类型及语义分析
2.2.2 “VP ”的结构类型分析
2.2.3 “NP”和“VP”的语义关系
2.3 “NP1+有+NP2+VP”句式分析
2.3.1 对 NP1 的结构语义分析
2.3.2 对 NP2 的结构语义分析
2.3.3 “VP”的结构类
2.3.4 “NP2”和“VP”的语义关系
2.3.5 肯定和否定
2.3.6 句式的变换
2.4 “(NP1)+有+NP2+VP”句式中“有”的词性
2.4.1 认知语言学中“凸显”的定义
2.4.2 “有”的词性
第三章 “(NP1)+有+NP2+VP”句式的来源
3.1 理论前提
3.1.1 语法化
3.1.2 类推和重新分析
3.2 “(NP1)+有+NP2+VP”句式的来源和实质
3.2.1 上古就已经出现“有+N 事物+VP”句式
3.2.2 先秦时期类推出“(NP)+有+N 人+VP”句式
3.2.3 两汉时期“(NP)+有+N 人+VP”句式增多
3.2.4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 VP”句式大量使用
3.2.5 唐宋时期类推出“有+N 受事+VP”句式
3.2.6 元明清时期类推出“NP+有+N 受事+VP”句式
3.3 结语
第四章 和相关格式比较
4.1 和典型性兼语句的比较
4.1.1 典型性兼语句的类型及特点
4.1.2 典型兼语句的生成机制
4.1.3 典型的兼语句内部差异
4.2 两种句式的英汉对比
4.2.1 “有+NP+VP”句式的汉英对比
4.2.2 “NP1+有+NP2+VP”句式的汉英对比
4.2.3 典型兼语句的汉英对比
4.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汉语里的音节助词“有”[J]. 龙又珍. 语言研究. 2002(S1)
[2]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 游汝杰. 汉语学习. 2002(06)
[3]表比较的“有”字句[J]. 张豫峰. 汉语学习. 1999(04)
[4]“有”字句的语义分析[J]. 张豫峰. 中州学刊. 1999(03)
[5]论汉语格分类的标准[J]. 陈立民. 语言研究. 1998(02)
[6]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1998(03)
[7]“有”:词义、非词义与释义及例证[J]. 张登岐. 辞书研究. 1997(06)
[8]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义句法再议[J]. 徐通锵. 语言研究. 1997(01)
[9]“有”字句的后续成分[J]. 张豫峰,范晓.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04)
[10]论“有”字句[J]. 施其生. 语言研究. 1996(01)
硕士论文
[1]“有”字句的语法化考察[D]. 吕吉宁.北京语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21458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1.5 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NP1)+有+NP2+VP”句式考察
2.1 引言
2.2 “有+NP+VP”句式分析
2.2.1 “NP”的结构类型及语义分析
2.2.2 “VP ”的结构类型分析
2.2.3 “NP”和“VP”的语义关系
2.3 “NP1+有+NP2+VP”句式分析
2.3.1 对 NP1 的结构语义分析
2.3.2 对 NP2 的结构语义分析
2.3.3 “VP”的结构类
2.3.4 “NP2”和“VP”的语义关系
2.3.5 肯定和否定
2.3.6 句式的变换
2.4 “(NP1)+有+NP2+VP”句式中“有”的词性
2.4.1 认知语言学中“凸显”的定义
2.4.2 “有”的词性
第三章 “(NP1)+有+NP2+VP”句式的来源
3.1 理论前提
3.1.1 语法化
3.1.2 类推和重新分析
3.2 “(NP1)+有+NP2+VP”句式的来源和实质
3.2.1 上古就已经出现“有+N 事物+VP”句式
3.2.2 先秦时期类推出“(NP)+有+N 人+VP”句式
3.2.3 两汉时期“(NP)+有+N 人+VP”句式增多
3.2.4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 VP”句式大量使用
3.2.5 唐宋时期类推出“有+N 受事+VP”句式
3.2.6 元明清时期类推出“NP+有+N 受事+VP”句式
3.3 结语
第四章 和相关格式比较
4.1 和典型性兼语句的比较
4.1.1 典型性兼语句的类型及特点
4.1.2 典型兼语句的生成机制
4.1.3 典型的兼语句内部差异
4.2 两种句式的英汉对比
4.2.1 “有+NP+VP”句式的汉英对比
4.2.2 “NP1+有+NP2+VP”句式的汉英对比
4.2.3 典型兼语句的汉英对比
4.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词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古代汉语里的音节助词“有”[J]. 龙又珍. 语言研究. 2002(S1)
[2]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 游汝杰. 汉语学习. 2002(06)
[3]表比较的“有”字句[J]. 张豫峰. 汉语学习. 1999(04)
[4]“有”字句的语义分析[J]. 张豫峰. 中州学刊. 1999(03)
[5]论汉语格分类的标准[J]. 陈立民. 语言研究. 1998(02)
[6]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1998(03)
[7]“有”:词义、非词义与释义及例证[J]. 张登岐. 辞书研究. 1997(06)
[8]有定性范畴和语言的语法研究——语义句法再议[J]. 徐通锵. 语言研究. 1997(01)
[9]“有”字句的后续成分[J]. 张豫峰,范晓.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04)
[10]论“有”字句[J]. 施其生. 语言研究. 1996(01)
硕士论文
[1]“有”字句的语法化考察[D]. 吕吉宁.北京语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21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21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