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汉语“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1-06-13 21:13
  本文在占有大量语料的前提下,将20世纪80年代前的语料与20世纪80年代后的语料进行对比,并且参考相关的权威文献,得出了“V+给”中“V”的新变化:1、“V+给”结构中新增了6种“V”类别,它们分别是取得类动词、制作类动词、表示表演或创作意义的动词、表示吸收意义的动词、表示对原有事物进行改造之义的动词、随着社会发展只能在特定语言环境进入“V给”结构的动词;2、“双音节动词+给”结构中的“V”动词常被表示同义的单音节动词替代。针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V+给”中“V”的新变化,首先,文章分析了“V+给”结构的句式义。“V+给”结构的句式义与“V”的语义特征密切相关。由于“卖”类动词在20世纪80年代前和20世纪80年代后都在“V给”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所以这里选择了“卖”类动词进行分析。“送”类和“寄”类动词在“卖”类动词中语义特征非常相近,与“写”类动词区别开来进行分析。并且,文章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表达需求的产生是“V+给”结构中的“V”产生新变化的根本原因。结合对“V+给”中的“V”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给”在“V给”结构中也有其地位,能够对句式义产生影响。“给予类动词+给”和“...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凡例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问题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本问题可以补充前人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本问题可以推动、促进语言学理论向前发展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对给予句研究的影响
        二、与给语句研究有关的主要文献
        三、学术界关于"V+给"结构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V+给"结构中"V"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前"V+给"结构中"V"的使用情况
        一、"V+给"结构中可以出现在"给"前的"V"的类别
        二、"V+给"结构中不能出现在"给"前的"V"的类别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后"V+给"结构中"V"的使用情况
        一、"V+给"结构中可以出现在"给"前的"V"的类别
        二、"V+给"结构中不能出现在"给"前的"V"的类别
    第三节 20世纪八十年代前后"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
        一、"V+给"结构中新增的"V"类别
        二、"双音节动词+给"结构中的"V"的新特点
第二章 "V+给"结构的句式义
    第一节 "V+给"结构与"给予事件"
    第二节 "V+给"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分析
        一、"送"类和"寄"类动词
        二、"写"类动词
        三、从句式义的角度理解"V+给"结构中"V"的新变化
    第三节 "给"在"V给"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句式义
        一、"给"在"给予类动词+给"中的语法地位及其句式义
        二、"给"在"非给予类动词+给"中的语法地位及其句式义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V+给"结构中"V"出现新变化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转换—生成语法与"V+给"结构
        一、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
        二、转换生成规则与"V给"的新变化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与"V+给"结构的发展变化
        一、原型范畴理论与"V给"结构中"V"的类别变化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
第四章 以"买"类动词为例分析"V+给"结构中"V"与"给"矛盾的存在、消除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前"买"类动词与"给"矛盾的存在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后"买"类动词与"给"矛盾的消除
        一、矛盾消除的基础
        二、矛盾消除的过程剖析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后"买"类动词与"给"矛盾消除的原因
        一、"V(买类动词)+给"所支配NP3的位移本质
        二、"V(买类动词)+给"结构的出现在于人们对物品所属权的关注度升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句式义的成因[J]. 范晓.  汉语学习. 2010(04)
[2]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J]. 邵敬敏.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6)
[3]论“给予”的非典型参与者之建构[J]. 延俊荣,潘文.  汉语学习. 2006(01)
[4]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J]. 邵敬敏,周芍.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01)
[5]语义特征研究概观[J]. 袁明军,张慧晶.  汉语学习. 1999(05)
[6]“在”字句和“给”字句[J]. 沈家煊.  中国语文. 1999(02)
[7]说“语义特征”[J]. 张庆云.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4(04)
[8]动词“给”的配价功能及其相关句式发展状况的考察[J]. 周国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1)
[9]论“给”字句的结构系列及其意义[J]. 崔承一.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Z1)
[10]介词短语“给N”的语法意义[J]. 范晓.  汉语学习. 1987(04)

博士论文
[1]给予句研究[D]. 延俊荣.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汉韩给予类动词对比研究[D]. 崔勇范.延边大学 2009
[2]生成语法框架下“V+给”结构中“给”字的句法地位初探[D]. 侯坤.北京语言大学 2007
[3]留学生介词“给”偏误研究[D]. 杨永.暨南大学 2007
[4]汉语给与义双及物结构分析[D]. 李谷慧.天津师范大学 2007
[5]“给”字句在篇章中的使用考察[D]. 蒋晓玲.浙江师范大学 2006
[6]现代汉语介词结构位置的考察及影响其位置的句法、语义因素分析[D]. 魏庭新.北京语言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28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28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c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