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都”与“也”在相关构式中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1-06-29 20:32
  本文主要研究“连”字句、任指句、最小量句和谓词拷贝句等四种强调构式中“都”与“也”的性质与差异。尝试运用构式理论、功能语法、语法化等相关原理,对相似构式在共时平面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对其分化、中和的动因和机制进行尝试性探讨。第一章主要分析“连”字句的差异。在句式上,“连”字句可分为:并列式与归并式、插入式与互补式、总说式与对比式。“都”式与“也”式的区别体现在:突出特例与凸显对比、重在表情与重在释因、侧重总括与侧重类同、虚写为主与写实为主、专属限制与常规搭配、语义分级与语用分级。第二章对任指句进行了辨析。从语义生成机制来看,否定类“也”式是语用推理的结果,而否定类“都”式是语义组合的结果;从情态来看,肯定类“也”式表达动力情态,肯定类“都”式表达认识情态;从主客观角度来看,“也”式多用于主观强调句,常用在将来时和现在时,而“都”式多用于客观描写句,常用在过去时。第三章挖掘出最小量句三个方面的差异:“虚指”与“实指”的差异;“全量否定”与“全质否定”的不同;“聚合最小量”与“对比最小量”的侧重。此外,在语体分布、动词类型和话题角色等方面也存在着语用倾向的不同。第四章探讨谓词拷贝句的不同。“...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前人的研究
    0.3 拟解决的问题
    0.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一章 “连X 都Y”和“连X 也Y”
    1.0 句法异同
        1.1 结构形式
        1.2 句式类型
    2.0 语义区别
        2.1 突出特例与凸显对比
        2.2 重在表情与重在释因
        2.3 侧重总括与侧重类同
    3.0 语用差异
        3.1 写虚为主与写实为主
        3.2 专属限制与常规搭配
        3.3 语用等级与语义等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Wh+都+ V(P)”和“Wh+也+ V(P)”
    1.0 句法结构
        1.1 疑问词的种类
        1.2 任指类成分的类型
        1.3 构式分布
    2.0 语义基础
        2.1 次第扫描和总括扫描
        2.2 语用推理与语义组合
        2.3 有指与无指
    3.0 语用倾向
        3.1 认识情态与动力情态
        3.2 主观强调与客观描写
        3.3 顺承关系与对比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极小量+都+ VP”和“极小量+也+ VP”
    1.0 “极小量短语”的构成
        1.1 “极小量短语”的量词类型
        1.2 “极小量短语”的数词特征
        1.3 “极小量短语”的中心成分
        1.4 “极小量短语”的组配关系
    2.0 “极小量短语”的指称特征
        2.1 “虚指”与“实指”
        2.2 “全量否定”与“全质否定”
        2.3 “聚合最小量”与“对比最小量”
    3.0 语用选择倾向
        3.1 语体分布倾向
        3.2 动词类型的制约
        3.3 话题角色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 都V(P)”和“V 也V(P)”
    1.0 句法特征
        1.1 固定构式
        1.2 动词特征
        1.3 相邻关系
        1.4 话题链
        1.5 构式化
    2.0 语义关系
        2.1 已然体与未然体
        2.2 状态性与动态性
        2.3 生命度与情态化
    3.0 语用功能
        3.1 主观极量与主观基量
        3.2 极性制约与主观微调
        3.3 前景信息与背景信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都”与“也”的微殊与中和
    1.0 句法构式的选择与限制
        1.1 不可互换的情况
        1.2 有限互换的情况
    2.0 语义表达的内涵与情态
        2.1 总括强调与类同强调
        2.2 主观情态与客观事态
        2.3 已然事件与未然事件
    3.0 语用倾向的认知与特征
        3.1 状态事件与动态事件
        3.2 背景信息与前景信息
        3.3 肯定否定的互换条件
    4.0 篇章语段的连用和套叠
        4.1 连续使用
        4.2 叠加使用
        4.3 套叠使用
    5.0 鉴别义项和鉴别序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框架下的“连”字结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反观汉语句法类型与语义类型的联系[J]. 张滟.  外语教学. 2010(02)
[2]构式“XAY let alone B”与“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基于“交互主观性”认知观[J]. 张滟.  中国外语. 2010(01)
[3]“连……也/都”框式结构的歧义分析[J]. 沈莉娜,赵红.  语文学刊. 2009(15)
[4]“在+处所”构式的动词标量取值及其意义浮现[J]. 张国宪.  中国语文. 2009(04)
[5]“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J]. 高顺全.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6]“一+动量词+NP+也/都+没(有)+VP”的生成机制[J]. 侯冬梅.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02)
[7]“V也VP”的语用特征、认知解释及句式归属[J]. 王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8]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的发展概况[J]. 王霞,钟应春.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1)
[9]周遍性主语与副词“都/也”的关系[J]. 王玉丽.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11)
[10]试论“V也/都VP”的构造特征及其“也”、“都”的表达功用[J]. 王圣博.  汉语学习. 2008(05)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V也VP了”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 高同英.华中师范大学 2008
[2]非疑问用法的“什么”及其相关格式[D]. 肖任飞.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V1也V1P”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 王霞.湖南师范大学 2003
[4]汉语“连”字句研究[D]. 罗耀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57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57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b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