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双音复合词语义组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7 08:04
现代汉语中,二字组合最具成词的趋势。“A+V”二字组合作为一个词法与句法的接口,但是在词汇系统内部对其关注度还不够高。本文从单音节形容词出发,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A+V”双音复合词为研究对象,对“A+V”双音复合词语义组合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A+V”二字组合语义上的整理与分析,为现代汉语复合词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做了进一步准备。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前人时贤有关的研究综述,本文的研究理论、方法及相关说明。第二章主要对“A单+V单”研究范围及操作原则进行了说明。首先对“A+V”二字组合的选择范围进行界定,以俞士汶《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中的165个单音形容词为切入点,将《现汉》中收录的韵律词“A单+V单”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次,对“A单+V单”的形式作了说明,并对单音形容词(形素)转类为副词(副素)与单音节动词(动素)组合的词项进行排除。语言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复合词的词义是在词义框架下经由语素义生成的。第三章就是在这一思路下展开对“A+V”双音复合词词义生成方式的剖析。“A单+V单”词义生成的三个层级也存在词义透明的问题...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1.3.1 理论基础
1.3.2 运用方法
1.3.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A_单+V_单”构词情况的界定及操作原则
2.1 操作原则及说明
2.1.1 考察范围
2.1.2 统计方法及说明
2.2 A_单的选择情况
2.2.1 语素的定性标准
2.2.2 前位A_单的界定
2.3 “A_单+V_单”复合词的确定
2.3.1 成词依据
2.3.2 排除成员
2.4 小结
第三章 “A_单+V_单”词义生成及透明度
3.1 引言
3.2 “A_单+V_单”词义生成方式
3.2.1 直接生成式
3.2.2 半直接生成式
3.2.3 非直接生成式
3.2.4 小结
3.3 “A_单+V_单”词义透明度
3.3.1 透明度高级阶
3.3.2 透明度中级阶
3.3.3 透明度低级阶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前位 A 的“A_单+V_单”语义组合研究
4.1 前位A_单的语义类型
4.1.1 前位A_单的语义分类
4.1.2 前位A_单入位能力分析
4.2 基于A_单的“A+V”二字组语义关系
4.2.1 引言
4.2.2 前位A_单语义属性
4.2.3 前位A_单语义转类考察
4.2.4 “A_单+V_单”语义关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A_单+V_单”的成词情况及动因
5.1 “A+V”二字组合的词汇化考察
5.2 “A_单+V_单”词汇化动因
5.2.1 双音化推动
5.2.2 线性相邻
5.2.3 语义改造
5.3 “A_单+V_单”组合的认知解释
5.3.1 认知框架和凸显
5.3.2 组块的心理过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对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6.2 待解决的问题和启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间形容词的逻辑语义分析[J]. 吴颖. 语言文字应用. 2008(03)
[2]论词义的透明度[J]. 李晋霞,李宇明. 语言研究. 2008(03)
[3]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J]. 杨晓黎. 汉语学习. 2008(01)
[4]从中心语看汉语偏正复合词[J]. 于信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07(S1)
[5]叠置原理在形容词修饰语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J]. 李学宁,陆汝占. 语言文字应用. 2007(03)
[6]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基本特征探析[J]. 李慧.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2)
[7]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J]. 张国宪. 当代语言学. 2005(01)
[8]复合词语义的曲折性及其与短语的划分[J]. 朱彦. 世界汉语教学. 2005(01)
[9]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J]. 司富珍. 当代语言学. 2004(01)
[10]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J]. 石定栩. 中国语文. 2003(06)
博士论文
[1]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 刘振平.北京语言大学 2007
[2]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 颜红菊.首都师范大学 2007
[3]现代汉语合成词构词研究[D]. 杨梅.南京师范大学 2006
[4]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 李泉.北京语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状位单音形容词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D]. 杨飞艳.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新词:论定中式复合名词的构词模式与构造过程[D]. 胡睿.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基于义项的语素构词研究[D]. 姜自霞.北京语言大学 2005
[4]形容词修饰动词的语序原则[D]. 杨宇峰.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69264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意义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1.3.1 理论基础
1.3.2 运用方法
1.3.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A_单+V_单”构词情况的界定及操作原则
2.1 操作原则及说明
2.1.1 考察范围
2.1.2 统计方法及说明
2.2 A_单的选择情况
2.2.1 语素的定性标准
2.2.2 前位A_单的界定
2.3 “A_单+V_单”复合词的确定
2.3.1 成词依据
2.3.2 排除成员
2.4 小结
第三章 “A_单+V_单”词义生成及透明度
3.1 引言
3.2 “A_单+V_单”词义生成方式
3.2.1 直接生成式
3.2.2 半直接生成式
3.2.3 非直接生成式
3.2.4 小结
3.3 “A_单+V_单”词义透明度
3.3.1 透明度高级阶
3.3.2 透明度中级阶
3.3.3 透明度低级阶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前位 A 的“A_单+V_单”语义组合研究
4.1 前位A_单的语义类型
4.1.1 前位A_单的语义分类
4.1.2 前位A_单入位能力分析
4.2 基于A_单的“A+V”二字组语义关系
4.2.1 引言
4.2.2 前位A_单语义属性
4.2.3 前位A_单语义转类考察
4.2.4 “A_单+V_单”语义关系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A_单+V_单”的成词情况及动因
5.1 “A+V”二字组合的词汇化考察
5.2 “A_单+V_单”词汇化动因
5.2.1 双音化推动
5.2.2 线性相邻
5.2.3 语义改造
5.3 “A_单+V_单”组合的认知解释
5.3.1 认知框架和凸显
5.3.2 组块的心理过程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对象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6.2 待解决的问题和启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时间形容词的逻辑语义分析[J]. 吴颖. 语言文字应用. 2008(03)
[2]论词义的透明度[J]. 李晋霞,李宇明. 语言研究. 2008(03)
[3]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J]. 杨晓黎. 汉语学习. 2008(01)
[4]从中心语看汉语偏正复合词[J]. 于信玲. 宜春学院学报. 2007(S1)
[5]叠置原理在形容词修饰语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J]. 李学宁,陆汝占. 语言文字应用. 2007(03)
[6]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基本特征探析[J]. 李慧.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2)
[7]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J]. 张国宪. 当代语言学. 2005(01)
[8]复合词语义的曲折性及其与短语的划分[J]. 朱彦. 世界汉语教学. 2005(01)
[9]中心语理论和汉语的DeP[J]. 司富珍. 当代语言学. 2004(01)
[10]汉语的定中关系动-名复合词[J]. 石定栩. 中国语文. 2003(06)
博士论文
[1]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 刘振平.北京语言大学 2007
[2]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 颜红菊.首都师范大学 2007
[3]现代汉语合成词构词研究[D]. 杨梅.南京师范大学 2006
[4]单音形容词原型性研究[D]. 李泉.北京语言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状位单音形容词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D]. 杨飞艳.上海师范大学 2008
[2]新词:论定中式复合名词的构词模式与构造过程[D]. 胡睿.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基于义项的语素构词研究[D]. 姜自霞.北京语言大学 2005
[4]形容词修饰动词的语序原则[D]. 杨宇峰.南京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69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6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