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0 14:55
《封神演义》是中国明代产生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作者许仲琳。作为民间创作和文人加工相结合的产物,该书在问世后的一段时间内,曾对当时小说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以许仲琳编写、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纸质文本《封神演义》为语料基础,同时辅之以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语料库检索系统,集中探讨该文本处所介词的各种表现形式及特征。汉语是典型的分析性语言,介词是句法及语义成分在句子中的必要的外在标志。处所介词作为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因而在汉语语法学中历来受到重视。近年来学者对处所介词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相对而言对明清时代文本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对《封神演义》文本涉及甚少。本文在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力求对《封神演义》中涉及到的处所介词进行客观的描写和科学的解释。我们主要从句法、语义等角度重点探讨了处所介词的分类分布情况、处所介词短语的构成、语义指向、位置、制约因素及相关问题的共时比较等内容,试图证明《封神演义》文本的语言价值并未因其题材是神魔小说或者语言中的半文半白成分而受到影响,它在汉语史上还是有着一定的研究价...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处所介词研究概况
二、《封神演义》研究概况
三、本选题的意义
四、本选题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封神演义》中的处所介词概貌
第一节 处所介词系统中的成员
第二节 处所介词框架
第三节 处所介词的隐现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短语及其句法分析
第一节 处所介词短语的构成
第二节 处所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处所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
第四节 处所介词短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封神演义》处所介词共时考察
第一节 《封神演义》、《老乞大》、《二拍》处所介词成员之比较
第二节 《封神演义》、《老乞大》、《二拍》处所介词语义功能比较
第三节 影响处所介词短语位置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也谈语法化[J]. 郭锡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认知模式[J]. 徐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02)
[3]“向”的介词化过程[J]. 刘祥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 宋文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5]介词“向”、“往”、“朝”的功能差异及解释[J]. 刘培玉. 汉语学习. 2007(03)
[6]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J]. 张廷远. 北方论丛. 2006(03)
[7]析介词“朝”和“朝着”[J]. 万莹. 汉语学报. 2006(02)
[8]处所介词“到”的产生[J]. 吴金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9]近代汉语介词“望”的形成及与“往”之比较[J]. 邵宜.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05)
[10]中古汉语介宾短语“於/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变化[J]. 吴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 申敬善.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中引进处所、时间的介词之比较研究[D]. 梁振.苏州大学 2008
[2]《红楼梦》介词研究[D]. 李云云.贵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76128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处所介词研究概况
二、《封神演义》研究概况
三、本选题的意义
四、本选题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第一章 《封神演义》中的处所介词概貌
第一节 处所介词系统中的成员
第二节 处所介词框架
第三节 处所介词的隐现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封神演义》处所介词短语及其句法分析
第一节 处所介词短语的构成
第二节 处所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处所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
第四节 处所介词短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封神演义》处所介词共时考察
第一节 《封神演义》、《老乞大》、《二拍》处所介词成员之比较
第二节 《封神演义》、《老乞大》、《二拍》处所介词语义功能比较
第三节 影响处所介词短语位置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也谈语法化[J]. 郭锡良.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2]“移动样态动词+处所宾语”的认知模式[J]. 徐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8(02)
[3]“向”的介词化过程[J]. 刘祥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再论影响“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因素[J]. 宋文辉.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04)
[5]介词“向”、“往”、“朝”的功能差异及解释[J]. 刘培玉. 汉语学习. 2007(03)
[6]嵌入“到L”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语用价值[J]. 张廷远. 北方论丛. 2006(03)
[7]析介词“朝”和“朝着”[J]. 万莹. 汉语学报. 2006(02)
[8]处所介词“到”的产生[J]. 吴金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9]近代汉语介词“望”的形成及与“往”之比较[J]. 邵宜.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2004(05)
[10]中古汉语介宾短语“於/在+处所”句法位置的变化[J]. 吴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在”字句研究[D]. 申敬善.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中引进处所、时间的介词之比较研究[D]. 梁振.苏州大学 2008
[2]《红楼梦》介词研究[D]. 李云云.贵州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76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76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