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和”、“或”互换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3 19:47
本文分别对“和”、“或”互换的语法条件、“和”、“或”互换后的差别与“和”、“或”互换的解释等问题进行了尝试研究。我们发现,当“和”句、“或”句具有无论标记、否定标记、反问标记、对举标记、总括标记、不定指标记和持续状语标记时,“和”、“或”能够互换,此外,在一些无标记的句子中,“和”、“或”也能互换。这些标记之间存在一定的强弱等级,总体上是无论标记、否定标记﹥对举标记﹥总括标记﹥不定指标记、持续状语标记、反问标记﹥无标记。虽然“和”、“或”在一定条件下虽然能够互换,但互换后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和”连接的前后项地位相对平等,更强调前后整体性,前后没有重音之分;“或”连接的前后项一般不平等,后项带有解释和补充的性质,重音根据说话人的重点放在不同位置。从“和”、“或”互换的原因来看,我们认为无论类句、否定类句、反问类句、对举类句、总括类句都是句式语义的结果,而不定指类句、持续状语类句和部分无特征类句中“和”、“或”能够互换是两个连词逻辑语义重合的结果。总体上而言,“和”、“或”互换并不是一种强势的语言现象。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关于连词“和”的研究
0.2 关于连词“或”的研究
0.3 “和”与“或”的比较
1“和”、“或”互换的语法条件
1.1 “无论”类句
1.2 否定句
1.3 反问句
1.4 总括类句
1.5 对举类句
1.6 非特指类句
1.7 持续状语类句
2 关于“和”、“或”互换的问卷调查
2.1 问卷内容及相关说明
2.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2.1.2 调查例句的选择
2.1.3 做问卷的要求说明
2.1.4 调查形式及数据
2.2 调查结果
2.2.1 以个人为调查基点的单卷统计
2.2.2 以单个句子为调查基点的总数统计
2.3 统计结果分析
2.3.1 “和”、“或”互换的总体认可率
2.3.2 “和”、“或”互换标记强弱
3“和”“或”互换的语用差异
3.1 “和”强调对等性,“或”有一定的偏向
3.2 “和”强调前后整体同一,“或”强调前后个体差异
3.3 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
3.4 “或”重于质,“和”重于量
3.5 读音方面的差异
3.6 小结
4“和”、“或”互换的解释
4.1. 句式作用
4.1.1 无论类句
4.1.2 否定类句
4.1.3 反问类句
4.1.4 对举类句
4.1.5 总括类句
4.2 “和”、“或”逻辑语义重合
4.2.1 “和”、“或”在逻辑语义上重合
4.2.2 “和”、“或”二者意义重合程度不一
5 结论和余论
5.1 结论
5.1.1 “和”、“或”互换的语法条件
5.1.2 “和”、“或”互换后的差别
5.1.3 “和”、“或”互换的解释
5.2 余论“和”、“或”互换现象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连词“或者”在疑问句中的使用[J]. 张晋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2]《红楼梦》中的并列连词[J]. 张亚茹.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03)
[3]“和”“与”“并”“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区别[J]. 吴云芳. 语文研究. 2005(01)
[4]“和”类联合结构的谓词性质[J]. 许有胜. 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 2004(04)
[5]反问句的否定指向[J]. 朱俊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6]“或者”与“或”的差异[J]. 周有斌.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01)
[7]汉语否定句的语义确定性[J]. 戴耀晶.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1)
[8]“或者”句中总括式的使用及选择项排列顺序的简要考察[J]. 周有斌.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9]试析连词“与”的分界功能[J]. 薛健. 汉语学习. 2002(03)
[10]“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J]. 周有斌,邵敬敏. 语文研究. 2002(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于天昱.中央民族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汉语语用否定研究[D]. 张喜芹.暨南大学 2009
[2]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的语用考察[D]. 乔东鑫.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类虚词的分布考察[D]. 龚君冉.北京语言大学 2005
[4]现代汉语否定句研究[D]. 陈建锋.福建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82687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关于连词“和”的研究
0.2 关于连词“或”的研究
0.3 “和”与“或”的比较
1“和”、“或”互换的语法条件
1.1 “无论”类句
1.2 否定句
1.3 反问句
1.4 总括类句
1.5 对举类句
1.6 非特指类句
1.7 持续状语类句
2 关于“和”、“或”互换的问卷调查
2.1 问卷内容及相关说明
2.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2.1.2 调查例句的选择
2.1.3 做问卷的要求说明
2.1.4 调查形式及数据
2.2 调查结果
2.2.1 以个人为调查基点的单卷统计
2.2.2 以单个句子为调查基点的总数统计
2.3 统计结果分析
2.3.1 “和”、“或”互换的总体认可率
2.3.2 “和”、“或”互换标记强弱
3“和”“或”互换的语用差异
3.1 “和”强调对等性,“或”有一定的偏向
3.2 “和”强调前后整体同一,“或”强调前后个体差异
3.3 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异
3.4 “或”重于质,“和”重于量
3.5 读音方面的差异
3.6 小结
4“和”、“或”互换的解释
4.1. 句式作用
4.1.1 无论类句
4.1.2 否定类句
4.1.3 反问类句
4.1.4 对举类句
4.1.5 总括类句
4.2 “和”、“或”逻辑语义重合
4.2.1 “和”、“或”在逻辑语义上重合
4.2.2 “和”、“或”二者意义重合程度不一
5 结论和余论
5.1 结论
5.1.1 “和”、“或”互换的语法条件
5.1.2 “和”、“或”互换后的差别
5.1.3 “和”、“或”互换的解释
5.2 余论“和”、“或”互换现象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连词“或者”在疑问句中的使用[J]. 张晋涛.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3)
[2]《红楼梦》中的并列连词[J]. 张亚茹.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03)
[3]“和”“与”“并”“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区别[J]. 吴云芳. 语文研究. 2005(01)
[4]“和”类联合结构的谓词性质[J]. 许有胜. 衡水师专学报(综合版). 2004(04)
[5]反问句的否定指向[J]. 朱俊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05)
[6]“或者”与“或”的差异[J]. 周有斌.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01)
[7]汉语否定句的语义确定性[J]. 戴耀晶. 世界汉语教学. 2004(01)
[8]“或者”句中总括式的使用及选择项排列顺序的简要考察[J]. 周有斌.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9]试析连词“与”的分界功能[J]. 薛健. 汉语学习. 2002(03)
[10]“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J]. 周有斌,邵敬敏. 语文研究. 2002(02)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于天昱.中央民族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汉语语用否定研究[D]. 张喜芹.暨南大学 2009
[2]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的语用考察[D]. 乔东鑫.东北师范大学 2006
[3]现代汉语普通话“和”类虚词的分布考察[D]. 龚君冉.北京语言大学 2005
[4]现代汉语否定句研究[D]. 陈建锋.福建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282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282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