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名词及其兼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7 19:11
抽象名词是很有特点的名词小类,具有它的句法和语义特点。它跟一般名词有很大不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或结果在人们头脑的反映。抽象名词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及其分类都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它与数量词的搭配很受限制,可以受副词修饰,在句法功能上都有很独特的句法表现。本论文主要从《HSK词汇等级大纲》的466个抽象名词找出49个抽象名词兼类词,包括19个名动兼类词、26个名形兼类词、1个名副兼类词、1个名形副兼类词及2个名形动兼类词,各类具有句法特征。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获取抽象名词的研究综述,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及依托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第二章是讲抽象名词的句法和语义描写。首先提出抽象名词的句法特征(与数量词搭配,与副词搭配,重叠现象以及抽象名词的句法功能)。本章也提出抽象名词的句法语义方面(包括句法语义特征和句法的语义分类)。第三章是抽象名词的兼类问题,主要先分析“活用”和“兼类”的不同,从《HSK词汇等级大纲》里面把抽象名词兼类分五种:名形兼类词、名动兼类词、名副兼类词、名形副兼类词、名形动兼类词,并说明每个兼类的句法特征。第四章,我们主...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现代汉语抽象名词分类研究
1.2.1.1 句法分类
1.2.1.2 语义分类
1.2.2 抽象名词兼类问题研究
1.2.2.1 抽象名词兼动词
1.2.2.2 抽象名词兼形容词
1.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抽象名词的句法、语义描写
2.1 抽象名词的句法特征
2.1.1 与数量词搭配
2.1.2 与副词搭配
2.1.3 抽象名词的重叠现象
2.1.4 抽象名词的句法功能
2.2 抽象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分类
2.2.1 抽象名词的语义特征
2.2.2 抽象名词的语义分类
2.3 小结
第三章 抽象名词的兼类问题
3.1 “活用”和“兼类”
3.2 抽象名词的兼类
3.2.1 名动兼类
3.2.2 名形兼类
3.2.3 名副兼类
3.2.4 名形动兼类
3.2.5 名形副兼类
3.3 小结
第四章 抽象名词兼类问题的认知解释
4.1 范畴化理论及兼类问题
4.1.1 范畴化理论与非语言的非范畴化
4.1.2 名词非范畴化
4.1.3 非范畴化与兼类问题
4.2 隐喻与兼类问题
4.2.1 隐喻认知理论
4.2.2 抽象名词兼类问题与概念隐喻解释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 姜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2]范畴化与原型理论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解释能力[J]. 刘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3]“词类活用”研究的得失分析[J]. 宋煜,王冬梅. 河南社会科学. 2008(06)
[4]概念合成限制理论对汉语“抽象N1+N2”结构的解释力[J]. 凌子惠,刘正光. 外语学刊. 2008(05)
[5]区别词功能游移的原因[J]. 齐沪扬,张素玲. 汉语学习. 2008(04)
[6]认知凸显性和带“有”的相关格式[J]. 杨玉玲. 修辞学习. 2007(05)
[7]生命义名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 龙涛,李清桓.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8]HSK名词图片表达方法研究[J]. 郑艳群,陈文慧.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4)
[9]词的兼类问题研究述评[J]. 霍晶莹. 滁州学院学报. 2006(04)
[10]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有+名”结构[J]. 朱淑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硕士论文
[1]对外汉语词典中抽象名词的释义研究[D]. 董春利.河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66930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现代汉语抽象名词分类研究
1.2.1.1 句法分类
1.2.1.2 语义分类
1.2.2 抽象名词兼类问题研究
1.2.2.1 抽象名词兼动词
1.2.2.2 抽象名词兼形容词
1.2.3 其他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第二章 抽象名词的句法、语义描写
2.1 抽象名词的句法特征
2.1.1 与数量词搭配
2.1.2 与副词搭配
2.1.3 抽象名词的重叠现象
2.1.4 抽象名词的句法功能
2.2 抽象名词的语义特征及分类
2.2.1 抽象名词的语义特征
2.2.2 抽象名词的语义分类
2.3 小结
第三章 抽象名词的兼类问题
3.1 “活用”和“兼类”
3.2 抽象名词的兼类
3.2.1 名动兼类
3.2.2 名形兼类
3.2.3 名副兼类
3.2.4 名形动兼类
3.2.5 名形副兼类
3.3 小结
第四章 抽象名词兼类问题的认知解释
4.1 范畴化理论及兼类问题
4.1.1 范畴化理论与非语言的非范畴化
4.1.2 名词非范畴化
4.1.3 非范畴化与兼类问题
4.2 隐喻与兼类问题
4.2.1 隐喻认知理论
4.2.2 抽象名词兼类问题与概念隐喻解释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 姜红.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2]范畴化与原型理论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解释能力[J]. 刘茁.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3]“词类活用”研究的得失分析[J]. 宋煜,王冬梅. 河南社会科学. 2008(06)
[4]概念合成限制理论对汉语“抽象N1+N2”结构的解释力[J]. 凌子惠,刘正光. 外语学刊. 2008(05)
[5]区别词功能游移的原因[J]. 齐沪扬,张素玲. 汉语学习. 2008(04)
[6]认知凸显性和带“有”的相关格式[J]. 杨玉玲. 修辞学习. 2007(05)
[7]生命义名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 龙涛,李清桓.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8]HSK名词图片表达方法研究[J]. 郑艳群,陈文慧.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4)
[9]词的兼类问题研究述评[J]. 霍晶莹. 滁州学院学报. 2006(04)
[10]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有+名”结构[J]. 朱淑君.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硕士论文
[1]对外汉语词典中抽象名词的释义研究[D]. 董春利.河北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669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366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