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 ——以《世界文学》期刊为例
发布时间:2021-09-28 04:40
翻译文学是以译作形式存在于目标语文学中的一种特殊文学类型,对于目标语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在中西翻译史上都得到过证实。国内对于翻译文学的研究范式大致经历了承认翻译文学的地位和作用、编写并描述翻译文学史,到目前在译介学或翻译文化学派等理论框架下探讨翻译文学在目标语语境里的选择、生产、传播、接受受到了哪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本文试图借鉴生态学整体系统的研究范式,归结与杂合翻译文学研究的几种常用范式与视角,不仅宏观上对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十七年”、“文革”与“转型期”进行历史的、功能的考察,更重要的是从微观的层面探讨当代不同历史语境里翻译文学的主体间关系、主体活动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从生态学原理出发反思如何围绕生态环境和主体间关系两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翻译文学生态系统。首先,本文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翻译文化学派(主要是操控学派)、生态翻译学等研究成果,将翻译文学整体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下的一个子文学生态系统,其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本土文学的发展情况、意识形态、话语权力、诗学、审美需求等各种环境因子;而系统内部则是由创作者、赞助人、译者、接受者、评论者等几大主体...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
2.1 “翻译文学”概念解释
2.2 翻译文学系统的确立
2.3 翻译文学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2.4 翻译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研究转向
2.5 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2.6 翻译文学生态系统的架构与分析
第三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与《世界文学》期刊
3.1 中国翻译文学概述
3.2 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文学
3.2.1 “十七年”时期
3.2.2 “文革”时期
3.2.3 “转型”期
3.3 翻译文学期刊《世界文学》介绍
3.3.1 “十七年”时期的《世界文学》
3.3.2 “文革”时期的《世界文学》
3.3.3 “转型”期的《世界文学》
第四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的生态环境
4.1 翻译文学生态系统与其生态环境
4.2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4.2.1 多元系统理论框架中的翻译文学系统
4.2.2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边缘还是中心
4.2.2.1 “十七年”时期:次中心走向边缘
4.2.2.2 “文革”时期:边缘游离
4.2.2.3 “转型”期:中心游离
4.3 翻译文学系统的内外操控机制
4.3.1 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力
4.3.2 诗学观念与审美需求
4.4 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程度操控的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
4.4.1 “十七年”时期:话语权基本操控
4.4.2 “文革”时期:话语权完全操控
4.4.3 “转型”期:话语权释放
第五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的主体构成
5.1 翻译文学系统中的各种主体
5.1.1 赞助主体
5.1.2 创作主体
5.1.3 翻译主体
5.1.4 接受主体
5.1.5 评论主体
5.2 《世界文学》不同时期的主体特征
5.2.1 赞助人:政治任务还是文学需要
5.2.2 原作者的背景考虑:基于政治或文学
5.2.3 译者:主体意识被抑制还是被激励
5.2.4 读者:规定接受或主动接受
5.2.5 评论者:基于意识形态、文学或翻译活动的评论
5.3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主体特征综述
第六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的主体间关系分析
6.1 主体的主体性与主体间关系
6.2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的主体间关系
6.2.1 “十七年”时期:主流意识形态操控下突出的赞助人主体性
6.2.1.1 赞助人的影响
6.2.1.2 向赞助人倾斜的主体间关系
6.2.2 “文革”时期:身份模糊的主体间关系
6.2.3 “转型”期:突出的多元化读者、译者主体性
6.2.3.1 突出的读者多元化需求
6.2.3.2 突出的译者多元化主体地位
6.2.4 当下翻译文学主体关系:商业化操控突出的读者主体地位
6.3 主体间关系对翻译文学系统的反拨作用
第七章 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翻译文学生态系统
7.1 翻译生态学或生态翻译学的本质
7.2 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的发展启示
7.3 可持续发展的翻译文学生态系统
7.3.1 翻译文学系统外部生态环境平衡稳定
7.3.2 翻译文学系统内部主体间关系和谐共生
7.3.2.1 翻译主体适应性选择
7.3.2.2 翻译文学系统中交互式主体间性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总结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60年[J]. 陈众议. 中国翻译. 2009(06)
[2]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与翻译研究[J]. 吕俊,侯向群. 上海翻译. 2009(03)
[3]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关于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J]. 谢天振. 中国比较文学. 2009(02)
[4]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 胡庚申.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02)
[5]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理论渊源、内涵及特征探析[J]. 罗丹.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02)
[6]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三十年[J]. 陈众议. 当代作家评论. 2009(01)
[7]新时期外国文学期刊对英美文学的译介[J]. 杨爱莲,孙会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6)
[8]生态翻译学解读[J]. 胡庚申. 中国翻译. 2008(06)
[9]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J]. 程光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10]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概观[J]. 李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博士论文
[1]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D]. 李琴.兰州大学 2009
[2]《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文学初探[D]. 高志强.北京语言大学 2007
[3]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 卢玉玲.复旦大学 2007
[4]中国近代报刊中的翻译小说研究[D]. 杨凯.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文本译介、文化相遇与文学关系[D]. 杜慧敏.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翻译家李文俊研究[D]. 王艳艳.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中国近代翻译小说及其文学意义[D]. 马纳克.湖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11259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8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框架的建构
2.1 “翻译文学”概念解释
2.2 翻译文学系统的确立
2.3 翻译文学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2.4 翻译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研究转向
2.5 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
2.6 翻译文学生态系统的架构与分析
第三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与《世界文学》期刊
3.1 中国翻译文学概述
3.2 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文学
3.2.1 “十七年”时期
3.2.2 “文革”时期
3.2.3 “转型”期
3.3 翻译文学期刊《世界文学》介绍
3.3.1 “十七年”时期的《世界文学》
3.3.2 “文革”时期的《世界文学》
3.3.3 “转型”期的《世界文学》
第四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的生态环境
4.1 翻译文学生态系统与其生态环境
4.2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4.2.1 多元系统理论框架中的翻译文学系统
4.2.2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边缘还是中心
4.2.2.1 “十七年”时期:次中心走向边缘
4.2.2.2 “文革”时期:边缘游离
4.2.2.3 “转型”期:中心游离
4.3 翻译文学系统的内外操控机制
4.3.1 意识形态与话语权力
4.3.2 诗学观念与审美需求
4.4 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程度操控的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
4.4.1 “十七年”时期:话语权基本操控
4.4.2 “文革”时期:话语权完全操控
4.4.3 “转型”期:话语权释放
第五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的主体构成
5.1 翻译文学系统中的各种主体
5.1.1 赞助主体
5.1.2 创作主体
5.1.3 翻译主体
5.1.4 接受主体
5.1.5 评论主体
5.2 《世界文学》不同时期的主体特征
5.2.1 赞助人:政治任务还是文学需要
5.2.2 原作者的背景考虑:基于政治或文学
5.2.3 译者:主体意识被抑制还是被激励
5.2.4 读者:规定接受或主动接受
5.2.5 评论者:基于意识形态、文学或翻译活动的评论
5.3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主体特征综述
第六章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的主体间关系分析
6.1 主体的主体性与主体间关系
6.2 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的主体间关系
6.2.1 “十七年”时期:主流意识形态操控下突出的赞助人主体性
6.2.1.1 赞助人的影响
6.2.1.2 向赞助人倾斜的主体间关系
6.2.2 “文革”时期:身份模糊的主体间关系
6.2.3 “转型”期:突出的多元化读者、译者主体性
6.2.3.1 突出的读者多元化需求
6.2.3.2 突出的译者多元化主体地位
6.2.4 当下翻译文学主体关系:商业化操控突出的读者主体地位
6.3 主体间关系对翻译文学系统的反拨作用
第七章 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翻译文学生态系统
7.1 翻译生态学或生态翻译学的本质
7.2 生态学视角下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的发展启示
7.3 可持续发展的翻译文学生态系统
7.3.1 翻译文学系统外部生态环境平衡稳定
7.3.2 翻译文学系统内部主体间关系和谐共生
7.3.2.1 翻译主体适应性选择
7.3.2.2 翻译文学系统中交互式主体间性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总结
8.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60年[J]. 陈众议. 中国翻译. 2009(06)
[2]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变迁与翻译研究[J]. 吕俊,侯向群. 上海翻译. 2009(03)
[3]非常时期的非常翻译——关于中国大陆文革时期的文学翻译[J]. 谢天振. 中国比较文学. 2009(02)
[4]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 胡庚申.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02)
[5]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理论渊源、内涵及特征探析[J]. 罗丹.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02)
[6]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三十年[J]. 陈众议. 当代作家评论. 2009(01)
[7]新时期外国文学期刊对英美文学的译介[J]. 杨爱莲,孙会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06)
[8]生态翻译学解读[J]. 胡庚申. 中国翻译. 2008(06)
[9]当代文学在80年代的“转型”[J]. 程光炜.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10]新世纪中国翻译文学概观[J]. 李琴.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博士论文
[1]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研究[D]. 李琴.兰州大学 2009
[2]《小说月报》(1921-1931)翻译文学初探[D]. 高志强.北京语言大学 2007
[3]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 卢玉玲.复旦大学 2007
[4]中国近代报刊中的翻译小说研究[D]. 杨凯.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文本译介、文化相遇与文学关系[D]. 杜慧敏.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翻译家李文俊研究[D]. 王艳艳.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中国近代翻译小说及其文学意义[D]. 马纳克.湖南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411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41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