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牙”、“齿”类器官词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9 14:31
本文选取古汉语中人体常用同称器官词“牙”和“齿”及其衍生词为研究对象,采用融会词汇语义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在广泛占有语料的基础上,从“牙”与“齿”的本义考察入手,然后对比其语义取象的不同对其词义引申义项进行归纳分类,进而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剖析梳理其复杂的词义引申和词汇衍生现象,最后归纳了这类器官词衍生的认知规律和所反映的文化意蕴。具体说来本文共分以下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背景和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语料说明等。第二章为“牙”与“齿”的词义考察。首先考察了“牙”与“齿”的确切本义,进而依据认知语言学和词汇语义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他们的语义取象进行对比分析,然后结合工具书上的释义重新归纳总结它们各自的主要引申义项进而对比语义取象的不同考察其对引申义的影响。第三章为“牙”“齿”类器官词的衍生考察。主要是运用认知语言学里的隐喻和转喻理论来考察“牙”“齿”类器官词的衍生演变。对这类词汇,按照衍生方式的不同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描写,进而对其词义引申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解释。第四章为分析“牙”“齿”类器官词衍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彰显出来的文化意蕴。对隐喻和转喻...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 语料说明
第二章 "牙"与"齿"的词义考察
2.1 "牙"与"齿"的本义探源
2.1.1 "牙"的本义探源
2.1.2 "齿"的本义探源
2.2 "牙"与"齿"的语义取象
2.2.1 聚焦认知经验的语义取象
2.2.2 "牙"与"齿"的语义取象的推求
2.3 "牙"与"齿"的语义取象对引申义的影响
2.3.1 "牙"与"齿"的主要引申义项
2.3.2 语义取象对强势特征引申义的影响
2.3.3 语义取象对弱势特征引申义的影响
第三章 "牙""齿"类器官词的衍生
3.1 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衍生方式
3.2 "牙"类器官词的衍生
3.2.1 "牙"器官本体的直接衍生
3.2.2 "牙"器官形貌方面的衍生
3.2.3 "牙"器官功能特征方面的衍生
3.3 "齿"类器官词的衍生
3.3.1 "齿"器官本体的直接衍生
3.3.2 "齿"器官形貌方面的衍生
3.3.3 "齿"器官功能特征方面的衍生
第四章 "牙""齿"类器官词衍生的认知阐释及其文化意蕴
4.1 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4.1.1 隐喻思维的推导作用
4.1.2 转喻思维的替代作用
4.2 反映的文化意蕴
4.2.1 "以人为本"的审美观
4.2.2 "尊老尚齿"的传统美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J]. 龙丹. 语言研究. 2007(04)
[2]“牙”的汉语及苗瑶语古音构拟[J]. 张艳. 社会科学家. 2007(S2)
[3]“打牙祭”探源[J]. 曾昭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4]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J]. 肖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5]跨文化交际语用中的身体隐喻词汇联想[J]. 孙芳琴.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6]“牙”与“豭”的音义考辨[J]. 史俊. 绥化学院学报. 2005(02)
[7]古汉语词义衍生途径新说综论[J]. 宋亚云. 语言研究. 2005(01)
[8]重释“比”、“齿”——与《语林趣话》商榷[J]. 宋乐丰.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隐喻与人类中心论[J]. 戴俊霞. 外国语言文学. 2003(02)
[10]论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J]. 李树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硕士论文
[1]英汉人体隐喻对比研究[D]. 唐亚维.湖南师范大学 2005
[2]人体词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 许晋.内蒙古大学 2004
[3]英汉语中与人体器官有关的习语对比研究[D]. 徐宜良.西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85540
【文章来源】:延边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4 语料说明
第二章 "牙"与"齿"的词义考察
2.1 "牙"与"齿"的本义探源
2.1.1 "牙"的本义探源
2.1.2 "齿"的本义探源
2.2 "牙"与"齿"的语义取象
2.2.1 聚焦认知经验的语义取象
2.2.2 "牙"与"齿"的语义取象的推求
2.3 "牙"与"齿"的语义取象对引申义的影响
2.3.1 "牙"与"齿"的主要引申义项
2.3.2 语义取象对强势特征引申义的影响
2.3.3 语义取象对弱势特征引申义的影响
第三章 "牙""齿"类器官词的衍生
3.1 转喻和隐喻的认知衍生方式
3.2 "牙"类器官词的衍生
3.2.1 "牙"器官本体的直接衍生
3.2.2 "牙"器官形貌方面的衍生
3.2.3 "牙"器官功能特征方面的衍生
3.3 "齿"类器官词的衍生
3.3.1 "齿"器官本体的直接衍生
3.3.2 "齿"器官形貌方面的衍生
3.3.3 "齿"器官功能特征方面的衍生
第四章 "牙""齿"类器官词衍生的认知阐释及其文化意蕴
4.1 隐喻和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作用
4.1.1 隐喻思维的推导作用
4.1.2 转喻思维的替代作用
4.2 反映的文化意蕴
4.2.1 "以人为本"的审美观
4.2.2 "尊老尚齿"的传统美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魏晋“牙齿”语义场及其历时演变[J]. 龙丹. 语言研究. 2007(04)
[2]“牙”的汉语及苗瑶语古音构拟[J]. 张艳. 社会科学家. 2007(S2)
[3]“打牙祭”探源[J]. 曾昭聪.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
[4]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J]. 肖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01)
[5]跨文化交际语用中的身体隐喻词汇联想[J]. 孙芳琴.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6]“牙”与“豭”的音义考辨[J]. 史俊. 绥化学院学报. 2005(02)
[7]古汉语词义衍生途径新说综论[J]. 宋亚云. 语言研究. 2005(01)
[8]重释“比”、“齿”——与《语林趣话》商榷[J]. 宋乐丰.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隐喻与人类中心论[J]. 戴俊霞. 外国语言文学. 2003(02)
[10]论人体词语的文化意蕴[J]. 李树新.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硕士论文
[1]英汉人体隐喻对比研究[D]. 唐亚维.湖南师范大学 2005
[2]人体词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D]. 许晋.内蒙古大学 2004
[3]英汉语中与人体器官有关的习语对比研究[D]. 徐宜良.西南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855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485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