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典故性成语的隐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7 18:58
  汉语典故性成语是汉语成语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它的隐喻性尤为突出。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的理论,主要从隐喻性的生成和理解着手,对汉语典故性成语的隐喻性做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概念隐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存在于语言、思维、行为中。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概念隐喻尤其对汉语典故性成语的隐喻性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从概念映射的角度,包括空间方位隐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转喻等方面,具体分析了它们在典故性成语隐喻性构建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典故性成语的隐喻性是通过概念的来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建构的。另外又从概念映射的基底层面——经验角度,具体分析了典故性成语隐喻性的构建:经验的选择性、经验的整体相合性、经验的文化性都与隐喻映射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以经验相似为基础和以经验共现为基础的隐喻映射,是典故性成语中最基础的映射类型,也正是构建其隐喻性的关键所在。对于典故性成语隐喻性的理解,本文运用聚焦于概念隐喻的体验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力求从典故性成语本身的双重理解模式和接受者经验的作用两个面向,来探求其隐喻性的理解模式。其间发现,范畴分类和语境对于理解隐喻性... 

【文章来源】: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定位
    1.2 从隐喻性角度关注典故性成语的意义
2 汉语典故性成语的隐喻性
    2.1 汉语典故性成语类别和特征
        2.1.1 类别
        2.1.2 特征
    2.2 汉语典故性成语隐喻性的生成
        2.2.1 概念映射的发生及作用
        2.2.2 经验:隐喻之基础
3 汉语典故性成语隐喻性的理解
    3.1 双重理解模式
        3.1.1 范畴分类
        3.1.2 语境
    3.2 接受者经验的作用
4、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喻: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一种机制[J]. 周光庆.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03)
[2]汉语熟语的民族文化特征[J]. 王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3]从隐喻角度理解汉语四字成语[J]. 隋晓蕾.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4]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在汉语中的体现[J]. 陈淑美.  韶关学院学报. 2008(10)
[5]从“龙”与“龙凤呈祥”谈起——小议英汉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J]. 丁晶华.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5)
[6]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探讨[J]. 王彩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03)
[7]论成语与典故的异同[J]. 杨薇.  语文研究. 2003(04)
[8]概念隐喻研究综述[J]. 陈文萃,曾燕波.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3(04)
[9]概念隐喻理论和汉语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结构[J]. 罗瑞球.  广西社会科学. 2003(07)
[10]界定典故多歧义 《辞海》定义应遵循——论典故的定义[J]. 吴直雄.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3)

博士论文
[1]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 亓文香.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014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014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