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的“嚎”与“嚎字句”——结构层次与认识立场
发布时间:2021-12-01 17:33
本文在言语互动框架下,利用"洋葱皮模型"和"认识梯度理论"分析了东北方言的右边缘独用语气词"嚎",考察了"嚎字句"的结构特点与认识立场。以往的研究把"嚎"视为"句末语气助词",没有从层次角度细化出"嚎"与其他"句末语气助词"之间操作范围与话语功能的差异。本文提出,与其他句末语气词不同,"嚎"是附加在话语最外围、独立性与互动性最强的"独词附加问句",是一种"话语语气词"。本文还在认识梯度视角下,提出"嚎字句"是说话人站在较低的认识立场上,寻求受话人对自述言谈内容的确认、认同或支持性回应。与"寻求信息"的其他问句相比,"嚎字句"是"寻求认识一致性"的一种言语互动手段,突显的是请求受话人参与并校验共同立场的互动功能。在讲述性语体中,"嚎"作为停顿标记,具有同样的话语功能。
【文章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43(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认识梯度和认识立场(此图摘自Heritage 2013:378)
语言交际,本质上是一种互动行为(interaction)。互动语言学研究不仅关注“话语的核心”(core of utterance)的命题意义,还非常重视话语两端的话语小词,包括左边缘小词(left periphery,LP)与右边缘小词(right periphery,RP)在言语互动中的话语功能。其中Onodera(2004)提出的“洋葱皮模型”(7)由于把话语/话轮左、右两端的话语小词(甚至称呼语[adress term])都收纳进模型里,在理论上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下面是“洋葱皮模型”简图。从上图可以看出,话轮中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虽然在时间上依次展开,但各部分在言语互动中所起的作用及管辖范围却有一定差异,因此话语对命题/事件的包装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越处于话语外围的“操作符”操作的范围越大,越倾向于互动;越居于内层的,越关注于表述命题本身。命题或事件(proposition/event,B层)处于话语的核心,核心的中心是动作(acts,A层);这两部分主要完成事件的表述。表达自己主观判断(judgment/subjectivity,C层)的成分则处于相对外层;表达交际性互动(communication/intersubjectivity,D层)的成分一般处于话语的最外围(如例4C-F)。其中最常用的“互动性表达”就是处于左、右边缘的应答与协商小词,如嗯、欸、好了、well、oh等(位于左边缘);嚎、嘎、ok?、isn’t it?、right?等(位于右边缘)。从整体上看,互动中的话语对事件的包装,就像“洋葱皮”一样,逐层包裹。中间某一具体的层次可以缺少,但是次序不能错乱。我们把(4D)改编一下:
为什么要这样?在会话中,当一个人率先提供某一观点或评价时,可能会因受话人有意或无意不听发话人的评述(lack of attention)而产生尴尬,也可能因受话人不赞同而受到挑战(Goffman1967:37);同时,率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评价总会暗含着说话人具有更高的“认识主导权或特权”(epistemic primacy or privilege),即说话人具有更高的“认识权威”(epistemic authority),因此率先提出意见的人往往会有意地“降低自己认识站位”,制造出“我低你高”的认识梯度,以“问的形式”请求对方“认可/支持性地参与”(agreement/supportive engagement)。这样,一来,提请对方注意并参与;二来,通过降低自己的认识状态而使得对方的认识状态相对升高,给对方以更高的认识权威及评价权(14)。就例(14)而言,如果采用A’句式,当然也可以请受话人B参与并请求认同,但是这种断言性的陈述式评价给对方的参与空间很小(我在告知你我的评价),同时暗含了说话人自己的认识状态或认识权威更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反问句在会话交际中的信息调节功能分析[J]. 张文贤,乐耀. 语言科学. 2018(02)
[2]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J]. 崔希亮.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04)
[3]汉语附加问句的互动功能研究[J]. 高华,张惟.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5)
[4]汉语的“哈”与英语的Eh[J]. 原苏荣.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03)
[5]说说句末语气词“哈”和“哈”附加问句[J]. 苏小妹.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4)
[6]“呢2”的功能、用法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对策略[J]. 周士宏,申莉.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2)
[7]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J]. 尹世超. 方言. 1999(02)
[8]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J]. 贺阳. 方言. 1994(01)
本文编号:3526765
【文章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43(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认识梯度和认识立场(此图摘自Heritage 2013:378)
语言交际,本质上是一种互动行为(interaction)。互动语言学研究不仅关注“话语的核心”(core of utterance)的命题意义,还非常重视话语两端的话语小词,包括左边缘小词(left periphery,LP)与右边缘小词(right periphery,RP)在言语互动中的话语功能。其中Onodera(2004)提出的“洋葱皮模型”(7)由于把话语/话轮左、右两端的话语小词(甚至称呼语[adress term])都收纳进模型里,在理论上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下面是“洋葱皮模型”简图。从上图可以看出,话轮中说话人所使用的语言符号虽然在时间上依次展开,但各部分在言语互动中所起的作用及管辖范围却有一定差异,因此话语对命题/事件的包装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越处于话语外围的“操作符”操作的范围越大,越倾向于互动;越居于内层的,越关注于表述命题本身。命题或事件(proposition/event,B层)处于话语的核心,核心的中心是动作(acts,A层);这两部分主要完成事件的表述。表达自己主观判断(judgment/subjectivity,C层)的成分则处于相对外层;表达交际性互动(communication/intersubjectivity,D层)的成分一般处于话语的最外围(如例4C-F)。其中最常用的“互动性表达”就是处于左、右边缘的应答与协商小词,如嗯、欸、好了、well、oh等(位于左边缘);嚎、嘎、ok?、isn’t it?、right?等(位于右边缘)。从整体上看,互动中的话语对事件的包装,就像“洋葱皮”一样,逐层包裹。中间某一具体的层次可以缺少,但是次序不能错乱。我们把(4D)改编一下:
为什么要这样?在会话中,当一个人率先提供某一观点或评价时,可能会因受话人有意或无意不听发话人的评述(lack of attention)而产生尴尬,也可能因受话人不赞同而受到挑战(Goffman1967:37);同时,率先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评价总会暗含着说话人具有更高的“认识主导权或特权”(epistemic primacy or privilege),即说话人具有更高的“认识权威”(epistemic authority),因此率先提出意见的人往往会有意地“降低自己认识站位”,制造出“我低你高”的认识梯度,以“问的形式”请求对方“认可/支持性地参与”(agreement/supportive engagement)。这样,一来,提请对方注意并参与;二来,通过降低自己的认识状态而使得对方的认识状态相对升高,给对方以更高的认识权威及评价权(14)。就例(14)而言,如果采用A’句式,当然也可以请受话人B参与并请求认同,但是这种断言性的陈述式评价给对方的参与空间很小(我在告知你我的评价),同时暗含了说话人自己的认识状态或认识权威更高。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汉语反问句在会话交际中的信息调节功能分析[J]. 张文贤,乐耀. 语言科学. 2018(02)
[2]语气词“哈”的情态意义和功能[J]. 崔希亮.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04)
[3]汉语附加问句的互动功能研究[J]. 高华,张惟.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9(05)
[4]汉语的“哈”与英语的Eh[J]. 原苏荣.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03)
[5]说说句末语气词“哈”和“哈”附加问句[J]. 苏小妹.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8(04)
[6]“呢2”的功能、用法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对策略[J]. 周士宏,申莉.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2)
[7]说语气词“哈”和“哈”字句[J]. 尹世超. 方言. 1999(02)
[8]北京话的语气词“哈”字[J]. 贺阳. 方言. 1994(01)
本文编号:3526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2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