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坏+N”结构多角度考察
发布时间:2022-01-12 00:19
本文试图以认知语法理论、标记理论、“三个平面”理论方法为指导,对我们在语言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好/坏+NP”中的不对称性现象进行考察,描写出这种不对称的规律,并进一步作出解释。文章首先针对与“大/小+NP”有关的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总结,并介绍了本文所要采用的一些理论方法,包括认知理论、标记理论、三个平面的理论方法。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一、前言这部分对有关“好/坏+名”结构的研究意义、研究基础、研究理论和方法、相关研究综述进行了总结,简要地介绍了本文将要涉及的一些理论,主要是指认知语法理论、标记理论、两个三角理论。二、从“好/坏+N”结构看“好”和“坏”与“N”的组配规律,本文先分析了“好”和“坏”与“N”的组配状况,然后分析了“好”和“坏”在修饰“N”时的规律。认为“好”和“坏”在修饰名词时有对称的一面也有不对称的一面。三、从“好/坏+N”结构看“好”和“坏”的语义分析,本文分别对“好”的语义和“坏”的语义进行分析。认为作为无标记项的“好”语义特征更为丰富。四、从“好/坏+N”结构看“好”和“坏”的对称与不对称,“好”和“坏”在使用频率方面的是不对称的,在语素构词方面的也是不对称...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前言
1.1 "好"和"坏"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基础
1.3 研究理论
1.4 相关研究综述
二、从"好/坏+N"结构看"好"和"坏"与名词的组配规律
2.1 引言
2.2 "好"和"坏"与"N"组配的状况
2.2.1 引言
2.2.2 "好"和"坏"与"N"组配的状况
2.2.2.1 称谓名词(appellation noun,以下简称AN)
2.2.2.2 表事物名词
2.2.2.3 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
2.2.2.4 抽象名词
2.3 "好"和"坏"与"N"组配的规律
2.4 小结
三、"好"和"坏"的语义分析
3.1 引言
3.2 "好"的语义分析
3.3 "坏"的语义分析
3.4 小结
四、"好"和"坏"的对称与不对称
4.1 引言
4.2 "好"和"坏"在使用频率方面的不对称
4.3 "好"和"坏"在语素构词方面的不对称
4.3.1 形式和意义都对称
4.3.2 形式上对称但意义上不对称
4.3.3 形式和意义都不对称
4.3.4 小结
4.4 小结
五、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性研究[J]. 高松.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12)
[2]《庄子》形容词反义词浅析[J]. 赵建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3]也谈形容词能否带宾语[J]. 徐金娟.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
[4]浅议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功能游移[J]. 罗蔓.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5]作为共现词的形容词反义词[J]. 尹艳艳,布占廷.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6]近三十年来反义词现象研究思考及非对称性反义词表征考察[J]. 刘国辉. 外语研究. 2008(03)
[7]再探多项定语“的”的隐现[J]. 王远杰. 中国语文. 2008(03)
[8]汉语面称的不对称性及其缺位的语用研究[J]. 凌德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9]数名结构中“大”和“小”不对称性的考察[J]. 许光灿.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10]形容词“大”的认知语义分析[J]. 闻政华.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博士论文
[1]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 王霜梅.首都师范大学 2006
[2]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 杨峥琳.北京语言大学 2006
[3]现代汉语形容词量的认知模式考察[D]. 郑妵妍.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D]. 冯志峰.北京师范大学 2008
[2]现代汉语形容词分类及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 吴香.苏州大学 2008
[3]“来/去”趋向义的对称与不对称[D]. 栗会.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在汉语及中介语词汇层面的不对称研究[D]. 陈艳华.北京语言大学 2007
[5]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 吴乐雅.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D]. 赵惠.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7]反义词群“好—坏”的组合情况及其不对称现象[D]. 段濛濛.北京语言大学 2006
[8]“大/小+NP”不对称性问题的考察[D]. 许光灿.广西师范大学 2005
[9]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性特征[D]. 武玉芳.山西大学 2003
[10]“A+的+H”类组合式定中结构的认知分析[D]. 张道新.辽宁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83726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前言
1.1 "好"和"坏"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基础
1.3 研究理论
1.4 相关研究综述
二、从"好/坏+N"结构看"好"和"坏"与名词的组配规律
2.1 引言
2.2 "好"和"坏"与"N"组配的状况
2.2.1 引言
2.2.2 "好"和"坏"与"N"组配的状况
2.2.2.1 称谓名词(appellation noun,以下简称AN)
2.2.2.2 表事物名词
2.2.2.3 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
2.2.2.4 抽象名词
2.3 "好"和"坏"与"N"组配的规律
2.4 小结
三、"好"和"坏"的语义分析
3.1 引言
3.2 "好"的语义分析
3.3 "坏"的语义分析
3.4 小结
四、"好"和"坏"的对称与不对称
4.1 引言
4.2 "好"和"坏"在使用频率方面的不对称
4.3 "好"和"坏"在语素构词方面的不对称
4.3.1 形式和意义都对称
4.3.2 形式上对称但意义上不对称
4.3.3 形式和意义都不对称
4.3.4 小结
4.4 小结
五、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方位词“上”、“下”的不对称性研究[J]. 高松.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12)
[2]《庄子》形容词反义词浅析[J]. 赵建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8(10)
[3]也谈形容词能否带宾语[J]. 徐金娟.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9)
[4]浅议非谓形容词与名词之间的功能游移[J]. 罗蔓.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2)
[5]作为共现词的形容词反义词[J]. 尹艳艳,布占廷.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6]近三十年来反义词现象研究思考及非对称性反义词表征考察[J]. 刘国辉. 外语研究. 2008(03)
[7]再探多项定语“的”的隐现[J]. 王远杰. 中国语文. 2008(03)
[8]汉语面称的不对称性及其缺位的语用研究[J]. 凌德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9]数名结构中“大”和“小”不对称性的考察[J]. 许光灿.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10]形容词“大”的认知语义分析[J]. 闻政华.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博士论文
[1]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 王霜梅.首都师范大学 2006
[2]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 杨峥琳.北京语言大学 2006
[3]现代汉语形容词量的认知模式考察[D]. 郑妵妍.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反义词“早—晚”不对称的共时和历时考察[D]. 冯志峰.北京师范大学 2008
[2]现代汉语形容词分类及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 吴香.苏州大学 2008
[3]“来/去”趋向义的对称与不对称[D]. 栗会.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大小类”反义词有/无标记项在汉语及中介语词汇层面的不对称研究[D]. 陈艳华.北京语言大学 2007
[5]现代汉语反义词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 吴乐雅.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现代汉语形容词生动形式[D]. 赵惠.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7]反义词群“好—坏”的组合情况及其不对称现象[D]. 段濛濛.北京语言大学 2006
[8]“大/小+NP”不对称性问题的考察[D]. 许光灿.广西师范大学 2005
[9]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性特征[D]. 武玉芳.山西大学 2003
[10]“A+的+H”类组合式定中结构的认知分析[D]. 张道新.辽宁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83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83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