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方位成分“上、下”对称与不对称考察

发布时间:2022-01-15 20:57
  本文以方位成分“上、下”为研究对象,运用描写与解释、形式与意义、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上、下”对称与不对称现象。首先,本文考察“X上、X下”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考察“X上、X下”形式上对称,意义上在同一范畴相同或相协时,根据张庆旭、蔡永强等先生的分类,将X分为人体器官类等具体类别进行分析。我们考察“X上、X下”形式对称、意义不相协现象时,将“X”分为建筑类、家具类等具体类别进行分析。在具体语境中,“X上、X下”意义完全不相协或不完全相协。其次,考察“上X、下X”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其中“X”是语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我们根据意义将其分为空间、时间、次序、等级、品质五个范畴。研究发现“上X、下X”差不多在这五个范畴上形式对称,意义相对、相协;而其少部分在空间、时间、等级、品质范畴上,二者形式不对称。再次,考察介词结构中“上、下”对称与不对称现象。我们发现介词与“上、下”组合而成的15对固定格式在形式上对称,意义相协。考察“上、下”与介词组合的不对称现象时,“在……上”语义可表范围、方面等,而“在……下”语义表条件、情况等。介词框架“在……上”、“在……下”中介词“在”分为强制出现... 

【文章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方位词词类界定研究概述
        1.2.2 方位词的语法形式与语法功能研究概述
        1.2.3 方位词的基本用法和引申用法研究概述
        1.2.4 基于空间视角的方位词研究概述
        1.2.5 基于隐喻视角的方位词研究概述
    1.3 研究理论及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X上”“X下”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考察
    2.1 “X上”“X下”形式对称、意义相协
    2.2 “X上”“X下”形式对称、意义不相协
    2.3 “X上”“X下”形式不对称、意义不相协
        2.3.1 有“X上”无“X下”
        2.3.2 有“X下”无“X上”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X”“下X”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考察
    3.1 “上X”“下X”形式对称、意义相协
    3.2 “上X”“下X”形式不对称、意义不相协
        3.2.1 有“上X”无“下X”
        3.2.2 有“下X”无“上X”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介词结构中“上、下”对称与不对称现象考察
    4.1 “上、下”与介词组合形式对称、意义相协
    4.2 “上、下”与介词组合的不对称分析
        4.2.1 “上、下”介词组合形式不对称、意义不相协
        4.2.2 “上、下”介词组合中介词“在”的隐现分析
        4.2.3 “上”介词组合中“上”的隐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下”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5.1 认知隐喻解析
        5.1.1 “上、下”意象图式分析
        5.1.2 “上、下”隐喻分析
    5.2 标记理论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汉语表示空间和时间方位词“上、下”的研究[J]. 周平.  语文学刊. 2014(01)
[2]方位词“上”表征的空间图式及空间意义[J]. 范素琴.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5)
[3]从方位词“上/下”看认知域刻划的三组构件[J]. 蔡永强.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02)
[4]论“心理意象图式”中“上”“下”方位词的运用[J]. 何冬云.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08)
[5]方位词研究综述[J]. 王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9(06)
[6]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J]. 萧佩宜.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9(01)
[7]方位词研究综述[J]. 吴佳娣.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8]处所角色宾语及其属性标记的隐现情况[J]. 储泽祥,彭建平.  语言研究. 2006(04)
[9]“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 白丽芳.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04)
[10]汉语处所词的词类地位及其类型学意义[J]. 储泽祥.  中国语文. 2006(03)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方位词“前、后、上、下”研究[D]. 朴珉秀.复旦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对外汉语教学中方位词“上”、“下”的教学研究[D]. 黄甄.山东师范大学 2016
[2]现代汉语“在+N+上/下”研究[D]. 张丹丹.辽宁大学 2016
[3]“前”“后”的对称与不对称研究[D]. 冯晴.南京师范大学 2014
[4]“前”“后”的不对称性分析[D]. 蒋孝媛.曲阜师范大学 2014
[5]趋向动词“上”、“下”作补语的粘合式述补结构研究[D]. 刘仪蒙.扬州大学 2014
[6]表方位时反义词“里—外”的不平衡发展[D]. 单丽芳.湖南师范大学 2012
[7]现代汉语反向方位词的不对称现象研究[D]. 景波.黑龙江大学 2012
[8]方位词上、下研究[D]. 李翔宇.东北师范大学 2011
[9]对外汉语教学中“上”、“下”等三组方位词的认知分析[D]. 包文静.新疆大学 2010
[10]“上/下NP”结构的考察及研究[D]. 李顺军.四川外语学院 2010



本文编号:3591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91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0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