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性状态补语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6 18:49
状态补语作为较能反映汉语独特句法特点的一类补语,是一种显赫句法范畴。关于状态补语的构成,学界基本观点是状态形容词可以较为自由地充当状态补语,动词充当状态补语存在限制,但鲜有关于动词性词语充当状态补语具体选择与限制条件的探讨。本文以动词性状态补语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基于典型个案的研究,说明动词性状态补语的特征及其共性,选择差异及其动因。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出发,运用认知语法、主观性等相关语言学理论,对动词性状态补语进行探讨。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有六章。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和范围,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语料来源及分析方法。第一章,动词性状态补语概说。概括归纳了动词性结构充当状态补语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条件。第二章,均质持续状态“X得直VP”。首先从成分性质和语义表现两方面对“X得直VP”结构做出分析,然后探讨“X得直VP”去掉“直”后可接受度受限的原因,这一现象表面上看是受到VP音节数量和韵律影响的结果,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整个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制约,具体表现为持续性与自足性、多层次与复杂性、因果性与象似性、背景信息与句法限制。第三章,瞬间起始状态“X得(F)V起来”。首先从成分性质分...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研究对象和范围
0.2 研究现状
0.2.1 关于状态补语的研究
0.2.2 关于个案的研究
0.3 语料来源和说明
第一章 动词性状态补语概说
1.1 动词充当状态补语
1.2 动词短语充当状态补语
第二章 均质持续状态“X得直VP”
2.1 成分性质
2.1.1 关于“X”
2.1.2 “直”
2.1.3 关于VP
2.2 “直VP”的语义表现
2.2.1 均质持续
2.2.2 状态表达
2.3 选择与限制条件
2.3.1 持续性与自足性
2.3.2 多层次与复杂性
2.3.3 因果性与象似性
2.3.4 背景信息与句法限制
2.4 小结
第三章 瞬间起始状态“X得(F)V起来”
3.1 句法结构
3.1.1 关于“X”
3.1.2 动词的选择条件
3.1.3 “X得(F)V起来”的变式
3.2 语义内容
3.2.1 “F”的语义内容
3.2.2 “(F)V起来”的语义内容
3.3 语用特征
3.3.1 用于已然事件
3.3.2 用于惯常事件
3.3.3 用于虚拟事件
3.4 小结
第四章 实现状态“X得VP了”
4.1 VP的选择与限制条件
4.2 “了”的语义与性质
4.2.1 非持续
4.2.2 结果性
4.2.3 有界化
4.2.4 可现性
4.3 “X得 VP了”的语义表现
4.3.1 “X”的语义类型
4.3.2 “VP了”的语义内容
4.4 小结
第五章 瞬时临界状态“X得要VP”
5.1 成分性质与选择限制
5.1.1 “要”的性质
5.1.2 VP的选择限制
5.1.3 分布与共现
5.2 语义表现与限制原因
5.2.1 语义表现
5.2.2 限制原因
5.3 事件性质
5.3.1 未然和惯常
5.3.2 可实现和非现实
5.4 小结
第六章 动词性状态补语的共性及其选择差异
6.1 动词性状态补语结构的双层致使义
6.2 动词性状态补语选择的兼容性与排他性
6.2.1 VP可选择四种形式和三种形式
6.2.2 VP可选择两种形式
6.2.3 VP只可选择一种形式
6.3 动词性状态补语选择差异的其他原因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汉语致使状态补语结构中受使者的特征[J]. 宋文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2]副词“几乎”的分布验证与语义提取[J]. 赵春利,钱坤.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03)
[3]“一直”与“总是”辨析[J]. 蒋静忠,魏红华. 中国语文. 2017(04)
[4]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J]. 陈前瑞,胡亚.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6(04)
[5]状态补语是汉语的显赫句法成分[J]. 陆丙甫,应学凤,张国华. 中国语文. 2015(03)
[6]试论“V+个+概数宾语”结构[J]. 宗守云. 世界汉语教学. 2013(01)
[7]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趋向补语“起来”和“起……来”的关系[J]. 宋文辉. 世界汉语教学. 2012(04)
[8]“差点儿”和“差不多”的意义同异之辨[J]. 袁毓林.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06)
[9]如何解决“补语”问题[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4)
[10]“发”的系词功能研究[J]. 张新华.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3)
博士论文
[1]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 王媛.北京大学 2011
[2]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 牛顺心.上海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表示认识情态的“要、会”的句法语义分析[D]. 孙姝.北京大学 2013
[2]“A单+得+情态补语”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D]. 朴民圭.上海师范大学 2011
[3]现代汉语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分析[D]. 黄叶明.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3230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零 绪论
0.1 研究对象和范围
0.2 研究现状
0.2.1 关于状态补语的研究
0.2.2 关于个案的研究
0.3 语料来源和说明
第一章 动词性状态补语概说
1.1 动词充当状态补语
1.2 动词短语充当状态补语
第二章 均质持续状态“X得直VP”
2.1 成分性质
2.1.1 关于“X”
2.1.2 “直”
2.1.3 关于VP
2.2 “直VP”的语义表现
2.2.1 均质持续
2.2.2 状态表达
2.3 选择与限制条件
2.3.1 持续性与自足性
2.3.2 多层次与复杂性
2.3.3 因果性与象似性
2.3.4 背景信息与句法限制
2.4 小结
第三章 瞬间起始状态“X得(F)V起来”
3.1 句法结构
3.1.1 关于“X”
3.1.2 动词的选择条件
3.1.3 “X得(F)V起来”的变式
3.2 语义内容
3.2.1 “F”的语义内容
3.2.2 “(F)V起来”的语义内容
3.3 语用特征
3.3.1 用于已然事件
3.3.2 用于惯常事件
3.3.3 用于虚拟事件
3.4 小结
第四章 实现状态“X得VP了”
4.1 VP的选择与限制条件
4.2 “了”的语义与性质
4.2.1 非持续
4.2.2 结果性
4.2.3 有界化
4.2.4 可现性
4.3 “X得 VP了”的语义表现
4.3.1 “X”的语义类型
4.3.2 “VP了”的语义内容
4.4 小结
第五章 瞬时临界状态“X得要VP”
5.1 成分性质与选择限制
5.1.1 “要”的性质
5.1.2 VP的选择限制
5.1.3 分布与共现
5.2 语义表现与限制原因
5.2.1 语义表现
5.2.2 限制原因
5.3 事件性质
5.3.1 未然和惯常
5.3.2 可实现和非现实
5.4 小结
第六章 动词性状态补语的共性及其选择差异
6.1 动词性状态补语结构的双层致使义
6.2 动词性状态补语选择的兼容性与排他性
6.2.1 VP可选择四种形式和三种形式
6.2.2 VP可选择两种形式
6.2.3 VP只可选择一种形式
6.3 动词性状态补语选择差异的其他原因
6.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汉语致使状态补语结构中受使者的特征[J]. 宋文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3)
[2]副词“几乎”的分布验证与语义提取[J]. 赵春利,钱坤.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03)
[3]“一直”与“总是”辨析[J]. 蒋静忠,魏红华. 中国语文. 2017(04)
[4]词尾和句尾“了”的多功能模式[J]. 陈前瑞,胡亚.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6(04)
[5]状态补语是汉语的显赫句法成分[J]. 陆丙甫,应学凤,张国华. 中国语文. 2015(03)
[6]试论“V+个+概数宾语”结构[J]. 宗守云. 世界汉语教学. 2013(01)
[7]现代汉语表示起始义的趋向补语“起来”和“起……来”的关系[J]. 宋文辉. 世界汉语教学. 2012(04)
[8]“差点儿”和“差不多”的意义同异之辨[J]. 袁毓林.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06)
[9]如何解决“补语”问题[J]. 沈家煊.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4)
[10]“发”的系词功能研究[J]. 张新华.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3)
博士论文
[1]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 王媛.北京大学 2011
[2]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 牛顺心.上海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表示认识情态的“要、会”的句法语义分析[D]. 孙姝.北京大学 2013
[2]“A单+得+情态补语”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D]. 朴民圭.上海师范大学 2011
[3]现代汉语状态补语的语义指向分析[D]. 黄叶明.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93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93230.html